2020洛阳龙门石窟导游词

发布时间:
内容摘要:  导游词主要是向游客传播文化知识的工具。下面是小编为您整理的“洛阳龙门石窟导游词”,仅供参考,希望您喜欢!  洛阳龙门石窟导游词  各位游客:  大家好,孔夫子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今天,我正是怀着这种心情来接待各位朋友的到来的。  洛阳,是中外闻......
2020年洛阳龙门的石窟导游词

  导游词主要是向游客传播文化知识的工具。下面是小编为您整理的“洛阳龙门石窟导游词”,仅供参考,希望您喜欢!

  洛阳龙门石窟导游词

  各位游客:

  大家好,孔夫子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今天,我正是怀着这种心情来接待各位朋友的到来的。

  洛阳,是中外闻名的历史名城。她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和众多的文物古迹。为使各位来宾在洛阳期间能对这座古老城市的历史文化和古迹有进一步的了解,在乘车去景点参观的途中,我将洛阳的历史及龙门石窟的大致情况,向大家做简单的介绍。洛阳位于河南省西部、黄河中游的南岸。因地处洛河北岸而得名,意为洛水之阳。

  洛阳在历史上曾是众多朝代建都的城市,素称“九朝古都”。在这一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洛阳曾长时间地作为中国的政治、文化、经济的中心。今天,我们去参观的举世闻名的龙门石窟便是众多的文物古迹之一。

  龙门石窟,在洛阳市南郊的龙门山口处,距市区12.5公里,从北魏太和十九年开凿,迄今已有1500余年的历史,它和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岗石窟,共同组成我国著名的三大石窟艺术宝库。

  龙门,在春秋战国时期称“伊阙”,香山(东山)与龙门山(西山)东西对峙,伊水从中流过,形成一座壮丽的门阙。后因处于隋唐帝国之南,又称龙门。

  所谓“石窟”,就是在石壁山崖上开凿的洞直,或是天然形成的石洞,用以藏身或贮藏食物和东西。早在原始社会,人们已利用天然石洞描绘动物形象和生活情景,然而以石窟寺的现象出现并作为佛教信徒、僧侣礼佛和修行的场所,却是在古印度兴起佛教后出现的。

  由于山林的幽静、神秘、石窟的冬暖夏凉,依山雕凿石窟比用砖石筑的寺院便利耐久,所以在古印度出现了集建筑、绘画、雕凿艺术之大成的石窟寺。这种石窟寺艺术,随着僧侣的传教活动传入我国的边疆和内地,同我国民族特点和传统的各种艺术技法风格融合交汇,成为我国的一种特有的雕刻、彩绘工艺。我们今天要看的龙门石窟就是我国众多寺群中的瑰宝之一。

  龙门石窟群的雕刻,除了前面所说的有利条件外,还有个不可忽视的自然条件。伊水两岸的山崖都属于古生代寒武纪和奥陶纪的石灰岩层。其石质坚硬、结构紧密,不宜风化和大面积脱裂,很适合于艺术造像,与其他砂岩石相比,有着宜于保存的有利条件。

  洛阳龙门石窟的开凿是继甘肃的敦煌石窟、山西大同的云岗石窟之后由皇室开凿的又一大型石窟寺群,建于北魏太和年间,先后历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五代延至清代。前后400多年。其中大规模、有效率的营建约计150年左右,分别出现在北魏(占40余年)和隋唐(约占120xx年左右)时期。龙门石窟的大大小小的佛龛、石像沿伊水两岸星罗棋布的在龙门东西两山的崖壁上,南北长达1公里。

  洛阳龙门石窟看经寺与龙门名僧导游词

  非常幸运的是,今年来到龙门石窟竟然能够近距离接触看经寺。63年来,每每有游客经过于此,仅能隔栏遥望,无法看清“真身”。今年3月10日起,该特窟首度揭下面神秘的面纱,与公众见面。

  看经寺位于东山万佛沟北侧,洛阳香山。为东山最大的洞窟。洞的正面有一座建于清代的砖瓦结构二层楼,门额上刻着“看经寺”三字。该寺是唐武则天至玄宗时期开凿的一座皇家洞窟。因为看经寺内的文物极为珍贵、艺术价值和研究价值极高,所以看经寺还被列为“特窟”。出于文物保护方面考虑,这类洞窟很少让游客入窟参观,只能在窟外隔着围栏向内看。

  看经寺是龙门石窟唐代代表性洞窟之一,从其巨大的规模判断,应为皇室贵族或高级官吏、高僧大德发愿开凿的。窟内罗汉造像精美、生动传神,对研究我国唐代高浮雕艺术、僧侣服饰、法器和禅宗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看经寺洞窟窟门高7米、宽5.05米,为双室结构,前室崖壁有数十个小龛造像,主室进深1170厘米,宽1116厘米,高825厘米,平顶,方形平面,四壁垂直,整个窟室的平面设计基本上呈方形,为龙门东山最大石窟。与常见的穹庐顶石窟不同,看经寺窟顶呈方形平顶,开凿、雕刻这种平顶的难度更大。与同一时期其它洞窟最大的不同是该窟正壁上没有主像,而是在洞窟地面中央建坛,上置佛像供人拜佛。据考证,该窟为禅宗开凿,洞窟造型为禅宗僧人打坐礼佛的禅堂。

  窟门外两侧各有一个高浮雕力士,窟楣有两个飞天。此外,该洞窟窟顶还刻有龙门石窟最大的阴刻莲花藻井,莲花直径超过4米,周围环绕着四个体态丰润、形象优美的飞天。另外在窟内放置有宋代圆雕坐佛3尊,南壁雕造9排小千佛像,北壁除几排小千佛像外,还有一些莲花供养菩萨。

  看经寺内雕刻有国内石窟现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唐代石刻罗汉群像,包括雕像29尊。在看经寺内,东、南、北三壁在高1.2米的台基上浮雕传法罗汉二十九祖(正壁11身,两壁各9身),这些罗汉大都有成年男子高,身高在1.80米左右,均有残毁,或身着袈裟,或袒露右肩,或半裸上身,手持念珠、香炉、经盒、锡杖、莲花等物。29尊罗汉年龄、相貌、神态各不相同,有的额头皱纹重重,有的脖颈筋骨高突,有的扬眉张口做辩论状,形态各异,栩栩如生。

  这些罗汉似乎正在进行一场佛教付法仪式,表情也非常生动传神,为中国唐代最精美的罗汉群像,是据隋代费长房《历代法宝记》刊刻的。相传是从摩诃迦叶到菩提达摩二十九位西土“祖师”的形象,与《历化法宝记》云“西国二十九代”相合,应是佛教中所谓“二十九祖”。释迦牟尼去世之后,将传法的任务叫给了迦叶,迦叶寂灭后交给了阿难,之后传莫田地,传商那阿修,最后至二十九组菩提达摩。菩提达摩是北魏时期自天竺来中国的僧人,被后代的佛教禅宗奉为第二十九代传人。看经寺这二十九尊传法的罗汉,恰好与《历代法宝记》所载西土二十九祖先相吻合。

  从南壁开始,以逆时针的方向观赏,看到的依次为释迦牟尼的大弟子摩诃迦叶、堂弟阿难,最后为菩提达摩,共29代。其中,达摩为西土禅宗第二十九祖,因曾在嵩山少林寺达摩洞中面壁九年,又被称为中土禅宗第一祖。

  整组罗汉群像突破了类型化的模式,被雕刻得生动传神、气度非凡,既统一又富于变化,堪称妙品,是我国石窟中现存最完整、最精美的唐代石刻罗汉群像。

  文物回流:20xx年4月19日,国家文物局在北京故宫博物院举行“加拿大政府送还中国龙门石窟雕像交接仪式”。加拿大国家美术馆将其收藏的洛阳龙门石窟雕像移交中方。次日该雕像安全抵达河南博物院,经短暂停留即送回洛阳龙门石窟永久保存。加拿大政府送还的石雕罗汉像,原在洛阳龙门伊河东岸崖壁上的看经寺中。

  该窟内北、东、南三壁下部刻有29尊与人等高的罗汉像浮雕,开凿年代应在武则天时期。送还的这尊罗汉雕像为看经寺南壁由西向东第一尊,是释迦牟尼十大弟子之首迦叶。它是在20世纪30年代后期被凿掉并流失到海外的。现在,看经寺中这尊浮雕的上半部轮廓仍清晰可见。

  龙门石窟东山看经寺盛唐时期浮雕罗汉石像由加拿大国家艺术馆归还我国,是中国文物保护史上的一件大事,更是河南文物保护工作中的一个重要事件,她是第一件由海外归还我省的解放前被盗的文物。它充分体现了中加人民的传统友谊在巩固和发展,体现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日益增强,体现了河南在海外知名度的提高,体现了对龙门石窟乃至对人类文化遗产的保护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

  与奉先寺隔河相对的礼佛台,是众多游客祈愿纳福的地方,当站在空旷的广场,可以纵观整个奉先寺,看芸芸众生顶礼膜拜卢舍那大佛。中间是象征“鲤鱼跳龙门”的伊河。

  在香山脚下的长廊上,由南向北,依次树立着唐代玄奘、善导、善无畏、神会、金刚智五高僧的塑像,他们要么在龙门一带有活动的足迹,要么埋葬于龙门一带,对中国佛教的推动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由此可见,唐代为中国佛教的鼎盛时期。

  玄奘(公元602—664):唐代高僧,唯识宗创始人,洛州缑氏县(今河南洛阳偃师)人,俗姓陈,名袆,世称唐三藏。贞观年间历经十七年远赴天竺求学,带回了大量的佛经及旗檀佛像。龙门石窟优填王造像与玄奘带回的优填王刻旗檀佛像有着密切的关系。龙门石窟优填王造像之多、之早,位居全国石窟之冠。玄奘回国用了十九年时间,共译出佛经75部1335卷;又撰有《大唐西域记》12卷,在中西交通史上具有极高的价值。

  玄奘俗家姓名“陈祎”,被尊称为“三藏法师”,后世俗称“唐僧”,与鸠摩罗什、真谛并称为中国佛教三大翻译家。玄奘为探究佛教各派学说分歧,于贞观元年一人西行五万里,历经艰辛到达印度佛教中心那烂陀寺取真经。前后十七年学遍了当时的大小乘各种学说,共带回佛舍利150粒、佛像7尊、经论657部,并长期从事翻译佛经的工作。玄奘及其弟子共译出佛典75部、1335卷。玄奘的译典著作有《大般若经》《心经》《解深密经》《瑜伽师地论》《成唯识论》等。

  《大唐西域记》十二卷,记述他西游亲身经历的110个国家及传闻的28个国家的山川、地邑、物产、习俗等。《西游记》即以其取经事迹为原型。玄奘被世界人民誉为中外文化交流的杰出使者,其爱国及护持佛法的精神和巨大贡献,被誉为“中华民族的脊梁”,世界和平使者。他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相,不畏生死的精神,西行取佛经,体现了大乘佛法菩萨,渡化众生的真实事迹。他的足迹遍布印度,影响远至日本、韩国以至全世界。玄奘的思想与精神如今已是中国、亚洲乃至世界人民的共同财富。

  善导(620xx年—681年) :唐代僧,号终南大师,为净土宗昙鸾、道绰派之集大成者,洛阳龙门石窟卢舍那大佛的监造者。临淄(今山东淄博)人。善导大师念佛时,常有光明随口而出,被认为是阿弥陀佛的化身。

  善导大师年少出家,早年修习《法华经》、《维摩诘经》,后见西方变相与《观无量寿佛经》,心生欢喜,欣慕西方极乐世界,善导大师每常诵习十六观行冥心思惟,如法作观,未经数年,已成深妙,便于定中,备观宝阁、瑶池、金座,宛在目眼前,涕泗交流,举身投地。

  贞观十五年,善导大师二十九岁,至西河石壁谷玄中寺,见道绰禅师,蒙授《无量寿经》。见净土九品道场,善导大师大喜曰:「此真入佛之津要,修余行业,迂僻难成,唯此法门,速超生死。」于是勤笃精苦,昼夜礼诵,如救头燃。善导大师每入室长跪唱佛,不到力尽,终不休歇。寒冰天气念佛,亦要念到汗湿衣襟才止息。

  出则演说净土法门,三十余年,未尝睡眠。护持戒品,纤毫不犯。心绝念于名闻利禄,从不举目而见女人。律己峻严,待人慈爱宽恕。凡美味佳肴都供养大众,粗粝饭食则留给自己。佛前灯常年不熄,三衣瓶钵,躬自持洗。从不与人聚谈世俗之事,恐怕耽误净业。善导大师念佛功深,成就殊胜。念一声佛,则有一道光明从其口出;念十百千声,便有十百千道光明从其口出,自证境界不可思议。

  善导大师对净业修持,特重专精,认为能否做到专精,是决定能否往生的关键。善导大师说:「十即十生,百即百生,何以故?无外杂缘得正念故,与佛本愿得相应故,不违教故,随顺佛语故。若欲舍专修杂业者,百时希得一二,千时希得三五。何以故?乃由杂缘乱动失正念故,与佛本愿不相应故,与教相违故,不顺佛语故,系念不相续故,忆想间断故,回愿不殷重真实故,贪瞋诸见烦恼未间断故,无有惭愧忏悔心故。」善导大师的著作中,对时人多有苦口婆心的劝示。《观经四帖疏》云:「归去来,魔乡不可停,旷劫来流转六道尽皆经,到处无余乐,唯闻愁叹声,毕此生平后,入彼涅槃城。」

  由于善导大师净土信念诚挚,德业隆盛,故四众弟子受其感化,而归心净土者不胜计数,其中也有难抑厌欣之情,以致舍身往生者。据传载,善导大师在光明寺说法,有人告善导大师曰:「今念佛名,定生净土否?」大师答曰:「定生!定生!」其人礼拜讫,口诵南无阿弥陀佛,声声相次。出光明寺门,上柳树表,舍掌西望,倒投身下,至地遂逝。善导大师的弟子中,有诵《阿弥陀经》十万至五十万遍者,有日课佛名自一万至十万者,其间得念佛三昧成就往生净土者,不可纪述。

  善导大师自利成就,悲心不舍众生,几十年来,孜孜弘扬净土法门,所有的供奉都用来写《阿弥陀经》,达十万余卷,画西方净土变相三百余处。善导大师少时,偶见西方净土变相而引起愿生之心,推己及人,了知艺术的感染力与渗透力甚大,故致力于净宗艺术性的弘扬。敦煌千佛洞中《观无量寿佛经》曼荼罗的成立,即是善导大师亲自作画,流传于世。举世共仰的洛阳龙门石窟卢舍那大佛,据考即为善导大师之所监造。

  善导大师于唐高宗永隆三年(公元681年)三月十四日示寂,享寿六十九岁。善导大师遗着存世者共五部九卷,计为《观无量寿佛经疏》四卷、《往生礼赞》一卷、《观念法门》一卷、《净土法事赞》二卷、《般舟赞》一卷,甚受净土宗重视,故经其阐扬而确立之净土宗,特称善导流,为唐代佛教特色之一,对净土宗影响至巨。

  善导大师圣德高风,本迹不可测度。据《天竺往生略传》云,善导大师是阿弥陀佛化身。我国莲池大师曰:「善导和尚,世传弥陀化身。见其自行精严,利生广博,万代之下,犹能感发人之信心,若非弥陀,亦必观音、普贤之俦。呜呼大哉!」

  公元一九○九年,日本学者橘瑞超等,于新疆鄯善县境内的吐峪沟(Toyuk,为高昌故址)附近,发现《往生礼赞偈》及《阿弥陀经》之断片,后者且附有师之发愿文,或即师所书写之阿弥陀经十万卷之一。又《观无量寿佛经疏》亦称《观经四帖疏》,于八世纪时传入日本,流传甚广,日僧法然(源空)即依该书创立日本净土宗,并尊善导大师为高祖。

  监造洛阳龙门石窟卢舍那大佛:672年,已60高寿的善导受唐高宗诏请,任为检校僧,督造洛阳龙门石窟卢舍那大佛。史料记载,皇后武则天捐出自己的2万贯“脂粉钱”,用于建造大佛。那么,这2万贯钱,相当于今天的多少钱呢?中国最早在宋朝才出现纸币,当时叫“交子”。而在唐朝,人们把铜币用线穿起来,1000枚铜币为1贯(串、吊)。1枚(1文)钱的购买力相当于现在的0.3元,1贯钱就是300元,2万贯钱相当于今天600万元。当时,初级公务员月薪1000元,也就是3贯钱多点。

  善导一生精勤苦专修净土。每入佛堂,合掌礼拜,一心念佛,非到精疲力竭不停止。几十年不设别房卧室,从不上床睡卧。除洗浴之外,没有脱过衣服。30余年未曾抬眼望女人。所到之处,净身供养。饮食衣服,全部布施。

  留世的作品有5部9卷:《观经四帖疏》1卷,《观念法门》1卷,《法事赞》2卷,《往生礼赞》1卷,《般舟赞》1卷。681年三月十四日,善导去世,世寿69岁。安葬于终南山麓神禾原,立13层“崇灵塔”,并于塔旁建香积寺,作为永志之所。

  经像放光:善导大师曾在长安西京寺与金刚法师较量念佛胜劣。大师升高座发愿说:“依照诸多经典,世尊说‘念佛一法,得生净土,一日七日,一念十念,称念阿弥陀佛名号,定生净土,如果此事属实,就请大堂中所有的佛像同时放光。如果这个念佛法门是虚妄的,众生念佛不能往生净土,那就让善导从此高座上立刻堕入大地狱,长时受苦,永不复出!”于是,大师用如意杖指了指堂中一尊佛像,只见堂中所有的佛像都放射出耀眼的光芒。

  居士辑录:唐朝贞观年间,善导大师发现西河绰禅师所创的净土九品道场,很高兴地赞扬说:“一这真是指引人脱出迷途的良方,也只有这种法门,能使人很快速能解脱生死。”于是他以身作则,精勤拜佛,早晚不停的念阿弥陀佛的洪名。不久他到京都长安的地方,更加激励四众弟子,每进入佛殿必须长跪,一同称念佛号不到精疲力竭绝对不停止。又对四众讲解净土法门,宣扬念佛的要义。三十多年来为法忘身,从来没有贪睡过。护持清净的戒律,一点都不违犯。一向是把好吃的食物供给大众食用,自己呢仅仅吃些较粗劣食物充饥罢了。凡是信众供养他的钱财,就用来附印‘阿弥陀经’达十万多卷。而且画‘净土变相图’三百幅之多。另方面还努力修建塔寺,这样的燃无尽灯续佛慧命,无论出家在家受他度化的不计其数。即以他的弟子来说,有人持诵阿弥陀经十万遍到五十万遍的,也有每日念佛做为固定功课,念佛号一万到十万声的,由此证到念佛三昧命终而往生极乐净土的,多得难以记述。

  有人怀疑询问说:“仅仅靠念佛就可以往生西方净土吗?”善导大师回答说:“是的,只要一心念佛,必定能达成你修行的愿望的。”说完随即念“阿弥陀佛”,每念一声佛号,就有一道光明从他口中吐放出来。这样一直的持续下去,声声佛号就有道道光明示现,使大家啧啧称奇。善导大师有首著名的《劝世偈》说:“渐渐鸡皮鹤发,看看行步龙钟,假饶金玉满堂,岂免衰残病苦。任汝千般快乐,无常终是到来。唯有径路修行,但念阿弥陀佛。”

  大师一生倡导念佛,不遗余力。他仔细叮咛大家说:“你们应知,念佛必须持续不断,一直念到命终为止。念佛一事,只要专注而无杂想,万人修万人去,请你们时时警惕自己,必须持之以恒。要知我人身体本来污秽不净,是种种恶缘组合而成,就是因为有种种业纠缠不已,带来人生许多的痛苦。所以我们要觉悟,宁愿舍此不净之身超生净土,才是无上的快乐,世事变化无常,又有什么好留恋的?是以平常就要交待好亲属们,当自己因病重危之际,家人好友切勿流泪哭泣,这样徒然扰乱了病人的净念,因之失去往生的机缘就令人遗憾终身了。最好的办法是:一旁的至亲好友共同虔诚助念,念阿弥陀佛圣号,直到病人往生为止!”

  这以后,有一天,大师忽然召集弟子们来到跟前,对大众说:“这个肉体诚然可憎厌的,我准备往生西方净土去了。”说完了以后,便走到寺前的一棵柳树爬了上去,向西方祷告说:“但愿佛来接引我,菩萨来帮助我,使我始终不失正念,安然往生净土!”说后投身跃下舍报生西。唐高宗皇帝听说言件神异的事迹,特颁赐匾额给寺长以纪念善导大师,匾额写的是‘光明’二字。

  善无畏(公元637~735):唐代高僧,中国佛教密宗的奠基人之一。中印度摩伽陀国人,刹帝利种姓。 为释尊的叔父甘露饭王的后裔。十三岁继承焉荼国王位,施行仁政,深得军民爱戴,后因诸兄嫉妒其能而引起内乱。善无畏勇猛镇暴,曾被流箭所伤,但仍大赦其兄,并让出王位。因感悟世间无常,乃毅然出家学道。

  退位后,善无畏到印度南方海滨参学,修"法华三昧",并游历诸国,修行禅观。之后又到中印度摩竭陀国那烂陀寺,礼昙无德 Dharmaguptaka (又译为达摩鞠多,有说即是龙智) 为师,专研三藏教理及密教奥义,得受密法灌顶,被尊为"三藏阿阇黎"。玄宗开元四年到长安。先住兴福寺,后住西明寺。为唐代密宗胎藏界的传入者,与金刚智、不空合称开元三大士。译有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七卷、苏悉地羯经三卷等重要密续典籍。或称为输波迦罗。

  善无畏是外国和尚,却葬在洛阳龙门。他于开元二十年上表奏请返回印度,想叶落归根,但因为唐玄宗舍不得他走,未得准许。开元二十三年十一月七日在洛阳示寂,世寿九十九,法腊八十,葬于龙门西山广纪寺,皇帝亲自参加他的追悼大会。付法弟子有宝思、一行、玄超、义林、智严、喜无畏、不可思议(新罗僧)、道慈(日僧)等。自唐武宗废佛后,密宗在中国也随之衰微,只有善无畏所传的"胎藏部密法",由不空传惠果,再传日本空海,和金刚智所传的"金刚部密法"相并传习,直到今日仍流传于日本。

  舍弃王位 出家求道:善无畏祖师(梵名Śubhakara-Simha,直译为净狮子,意译为善无畏),乃唐密开山祖师、开元三大士之首。他生于印度乌荼国,为释迦如来季父甘露饭王的后代。他的先人来自中印度,因国难而出奔到乌荼国,当了乌荼王。

  善无畏生有神姿,宿积德艺,父王对他十分赏识,经常给他历练的机会。他10岁就统领军队,13岁就继王位,施行仁政,深得军民爱戴。后来,他的兄弟为争王位,起兵作乱。善无畏率军亲讨,取得胜利。按照军法,争位的兄弟应判死罪,可是,善无畏不忍天伦兄弟遭诛,特“忍而曲赦”。经过这次内乱,善无畏厌恶了争权夺利的王室,决意让位出家。他向母后表明心迹,又向群臣宣明决意,愿让位给兄长。母后哀而许之,秘密赐给他传国宝珠,然后他便出宫而去。

  出宫后,善无畏向南来到海滨,进入殊胜招提寺修习佛法,得入法华三昧。继后,他发愿聚沙建塔一万座供佛。建塔期间,他被黑蛇咬伤了手指,但不退其愿,终于建成了一万座沙塔。之后,他随商船游历印度各国。他在船上密修禅诵,口放白光,因而无风三日,舟行万里。一日,商船遇海盗,众人惊惶失措,善无畏乃安慰众人,默诵真言,感得七俱胝准提尊,全现身相,于是,这帮海盗被突然出现的另一伙贼寇打退了。后来的这伙贼寇向善无畏忏罪归诚,并当起了向导,指引商船越过穷荒,又逾毒水,到达中印度。善无畏在中印度的摩揭陀国,参见了国王和王妃。这位王妃竟是善无畏的姐姐。姐姐得知善无畏舍弃王位的缘由后,称叹不已。

  善无畏这时已是风度翩翩,气魄豪爽;聪明睿智,超拔群英;五乘贯通,三学深究;总持禅观,妙达其源;艺术技能,无不精湛。就这样仍不满足,依然孜孜追求最高境界。

  那兰陀寺 投师鞠多:善无畏辞别摩揭陀国王与王妃,怀着敬仰之情,来到了那兰陀(Nālandā)寺。他将母后赐的传国宝珠,饰在那兰陀寺大佛像的额上,佛像分外光彩夺目。这显示出善无畏投身那兰陀寺的决心。时那兰陀寺,乃像法之泉源,众圣之都会。有圣僧达磨鞠多,掌定门之秘钥,佩如来之密印,貌似四十岁,实已八百岁,昔日玄奘到那兰陀寺时便见过他。善无畏乃顶礼其足,奉为本师。

  一日,善无畏见师父钵中的食物,不是印度本土的,就让旁边一个大唐国僧人来看。这僧人一看,钵中正是大唐国的食物,而且饭菜新鲜,那油饼还温温的,粟饭仍热热的,不禁惊愕道:“大唐国离这里十万多里,这钵中食物是早上做好的,而中午就到这里来了,太神速了!”众人听闻,都震惊不己,惟有善无畏默然。

  达磨鞠多秘密对善无畏说:“大唐国的白马寺,重阁新近竣工,我刚到白马寺受供回来。大家都吃惊了,只有你不动声色,你真的可以学习大法了。”随后,达磨鞠多授予善无畏总持瑜伽三密教。传法之时,龙神围绕,森在目前;无量印契,一时顿受;即日灌顶,为天人师,称曰三藏。得三藏称号后,善无畏又勤奋修学,前后五年,通达了密教的全部奥义。之后,无畏三藏周行大荒,遍礼圣迹,不惧艰险。又入鸡足山为迦叶剃头,受观音摩顶。尝结夏于灵鹫山,有猛兽为其前导;又曾深入山洞,洞中忽然光明如昼,现释迦像,左右侍者栩栩如生。

  一次, 中印度大旱,请无畏三藏求雨。善无畏作法不久,众人便见观音在日轮中手执净瓶注水于地,顿时欢欣鼓舞,得未曾有。善无畏又锻金为贝叶,写《大般若经》;镕银起塔,等佛身量。在积功累德的道路上,他勇往直前。善无畏的母亲因其离去日久,以为他已不在人世,而日夜哭泣,双眼失明。三藏去信问候,其母双眼立即复明,朗然如故。

  当时的五印度,教派林立,九十六宗各执己见。善无畏游学讲道,对于各宗各派的人,都能顺着他们所执着的见解去开导他们,为他们破滞析疑,使他们解开邪缚、进入空门;舍弃迷津、踏上觉路。无畏三藏就如大法云,令众生大小皆得润泽;又像清澈的泉水,可以盛入各种形状的容器中。就这样,他广度众生,传授密法,教人以念制狂,即身观佛。

  善无畏年近80时,己是五印度大名鼎鼎的密教上师。一日,师父达磨鞠多对他说:“善男子,你与震旦有缘,弘扬大教,今可行矣。”无畏三藏乃接足顶礼,辞别恩师,踏上前往大唐的路途。

  不畏艰险 坚持东渡:无畏三藏行至迦湿弥罗国(今克什米尔)时,天色已晚,前有一河,却无桥梁舟楫,于是他干脆就飞了过去。一日,善无畏受请于长者家,有罗汉从空而降,说:“我乃小乘之人,大德是登地菩萨。”乃让席推尊。善无畏赠之以名衣,罗汉升空而去。至乌苌国(今巴基斯坦),善无畏遇到一只白鼠,围着他转圈,还每天献给他金钱。到了突厥国的碎叶城(今吉尔吉斯共和国),善无畏应突厥王之邀,宣讲密教经典《大日经》,又应王妃之请布坛讲法。离开碎叶城后,善无畏折东而行,半途遭遇贼寇,他被连砍三剑,但丝毫无伤,挥剑者唯闻铜声而已。

  行至雪山大池,善无畏感到有些不适。这时达磨鞠多从天而降,对他说:“菩萨身同世间,不舍生死。你久已离相,怎会有病?”说罢冲天而去。善无畏顿觉身心如得洗涤,不药而愈。路经吐蕃(今西藏),与商旅同行,遇胡人合围抢货,无畏三藏密运心印,劫匪乃悔悟请罪。行至大唐西境,夜晚有神人对善无畏说:“再向东就不是弟子我的辖界了。

  守护神州的是文殊师利菩萨。”说罢顶礼善无畏双足,然后消失不见。途经西州时,善无畏以骆驼负经卷过河,被龙王请入龙宫三日。无畏三藏就在龙宫中宣扬法化,开悟甚众。到他牵骆驼上岸时,衣服经卷都无沾湿。善无畏路过北印度境时,他东行的消息己被僧侣和商人传到了长安,唐睿宗对善无畏不惜年迈东行传法的行为,十分感动,就派僧人若那和将军史献,带着礼物出玉门关侯迎。

  开元初,唐玄宗梦见一僧,姿状异乎常人,醒来记忆犹新,便拿起画笔在宫墙上画了下来,这个形象烙印在不少人的记忆中。开元四年(公元720xx年),善无畏携带梵卷,到达长安,唐玄宗亲自接见。一见面,发现善无畏与梦中所见高僧一模一样,玄宗极为欢欣,立即礼善无畏为国师,并大设梵筵为善无畏接风洗尘。

  然后,玄宗又特设内道场,尊善无畏为教主,玄宗之子宁王、薛王等皆跪席捧器,从其灌顶受法,一时轰动朝野。毘卢大教,巍巍法门,由此兴盛。玄宗有意试探善无畏的法力,便请了一位有名的术士来与善无畏比试神通。这位术士握鬼神之契,参变化之功,十分厉害。但他面对善无畏时,善无畏只是恬然不动,他便完全找不到下手的地方,只好落败。满座人皆叹其神奇,对善无畏大为敬仰。

  弘传密教 受命译经:善无畏到长安后,唐玄宗让他住在兴福寺,不久,又迁入西明寺,三番两次慰劳问候,并赐予物品,异常丰厚。

  开元五年(公元720xx年),玄宗诏善无畏于西明寺菩提院译经,善无畏奏请让名僧参与翻译。朝廷批准后,他先译出《虚空藏菩萨能满诸愿最胜心陀罗尼求闻持法》一卷(沙门悉达译语,无著笔受缀文),呈上玄宗。玄宗深加赏叹,又下诏将善无畏所带梵文经卷全部送到内府保存。这《虚空藏菩萨能满诸愿最胜心陀罗尼求闻持法》一卷,就是从《金刚顶经》梵本中摘取出来的。

  早在善无畏来大唐以前,有僧人无行西游天竺,求得很多梵文经典,归国时,刚到北印度,就不幸去世了。所有经卷,由同行者带回长安,存放在华严寺中。善无畏偕同一行禅师,到华严寺检阅这些经卷,挑选了数本,尤其检到《总持妙门》一典,是过去没有翻译的。

  开元十二年,善无畏随驾入东京洛阳,奉诏于福先寺译《大日经》。此经梵本有十万颂,善无畏撮摘其要,译出《大毘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七卷(沙门宝月译语,一行笔受缀文),译得上符佛意,下契根缘,此即唐密根本经典是也。又译出《苏婆呼童子经》三卷、《苏悉地羯罗供养法》三卷等,并作《大日经》诸咒梵汉对译,悉昙之学由此而兴。

  善无畏祖师性爱恬简、静虑怡神,时常开授禅观,奖劝初学。见其仪形者,如莲华敷于眼界;禀其言说者,如甘露润于心田。经常有人因其教导而超然自悟、境界提升。善无畏又是一位能工巧匠。在印度时他曾聚沙为塔,镕银起塔,到大唐后,又铸铜为塔,手成模范,妙出人天。一次,他在寺院里开炉准备铸造,僧人们觉得庭院狭隘,担心扇起风来,酿成火灾,善无畏笑着说:“大家不必惊怕,我知道不要紧呵!”铸炼那一天,果然大雪纷飞,灵塔铸好出炉时,雪花满地,美景如画,众僧皆称叹不已。

  一次,适逢暑天亢旱,玄宗派高力士,请无畏三藏祈雨。善无畏说:“这旱情是共业,若强行召龙降雨,雨必暴,损失与旱灾相同。”但皇帝坚决要求雨,没办法,善无畏只好答应。官员告知他,请雨的器具,幡幢、螺钹等,都备齐了。善无畏笑道:“这些东西没用,快撤掉吧!”随后,善无畏装了一钵水,以小刀搅动,口诵梵咒。须臾,有物如龙,其大如指,赤色矫首,瞰水面,复潜于钵底。善无畏且搅且咒,顷刻,一道白气由钵中升起,迳上数尺,然后稍稍一引,白气便飘然而去。

  善无畏对高力士说:“快去报告,雨就要来了。”高力士急忙骑马赶回皇宫,途中回头一看,只见那白气急速旋转着,自讲堂向西而去,如一匹白绸翻空而上。继而,阴霾满天,大风骤起,电闪雷鸣。高力士刚到天津桥,狂风暴雨便突然来临,街上许多大树都被连根拔起。高力士入宫奏明皇上时,已经全身湿透了。事后,皇帝稽首迎请善无畏祖师,再三致谢。由此可见无畏三藏之功深德隆矣。

  一次,邙山有大蛇出来伤人。善无畏找到这条大蛇,对它说:“你想祸害洛阳城吗?”说罢,以梵语咒数百声,不久蛇就死了。传说这蛇就是安禄山侵犯洛阳的预兆。善无畏还精擅绘画,他画的曼荼罗,精妙异常,长期在宫中流传。

  开元七年,另两位大名鼎鼎的密教祖师——金刚智三藏与不空三藏,亦来到大唐。因这三人同开大唐密教,又同在玄宗开元年间,故史称“开元三大士”。善无畏和一行所传为胎藏界密法,金刚智和不空所传为金刚界密法。善无畏与金刚智相遇后,二人互为阿阇黎,互相灌顶传法,于是二人皆得金胎两部大瑜伽教。金胎不二、金胎合一,即无上密教之最高奥义也。

  善无畏三藏,系中国首位系统翻译密教经典者,共翻译28部53卷。为弘扬密教,阐释教理,传授仪轨,他在东、西二京设置道场、开坛授法。其传承者有大兴善寺沙门一行,入室弟子有宝畏、明畏,俗弟子有著名文学家李华,还有从学者宝思、智严、温古、义林、喜无畏,以及新罗(今朝鲜)僧人玄超、不可思议,日本僧人道慈等。一行整理善无畏的讲授口诀成《大日经疏》20卷,为解释《大日经》之根本论典。

  示灭非灭 密惠众生:开元二十年(公732年),善无畏上奏玄宗,请求回国,玄宗优诏不许。开元二十三年十一月七日,祖师右胁累足而卧,示寂于洛阳大圣善寺禅室,时龄99岁,僧腊80。玄宗亲自参加追悼大会,追封其为鸿胪卿,派鸿胪丞李岘、威仪僧定宾律师作监护,于开元二十八年十月三日,将其葬于洛阳龙门西山广化寺内庭。出殡之时,悲泣倾城,山河变色,法界凄凉。弟子李华为其刻碑立于寺内,二弟子宝畏、明畏为其撰刻偈颂,亦树于院内。

  善无畏三藏早已得金刚之身,故其示寂后,全身不坏。之后历朝历代,凡遇旱涝灾害,人们向他祈请,都十分灵验。洛阳信士,常将其法体请出龛室,香汤沐浴,作为供养;洛阳城的富豪,也争相布施,赞助浴事。皇室做禳灾、祈祷时,也会派许多使臣,去作供养、布施,那些人的求愿也会得到满足。

  善无畏祖师示寂之前,已是出没无常、人所难测;此番示寂,乃入于法界,生死一如,是灭非灭,故有种种征验,灵感非常,不可思议也。

  神会(684~758):襄阳(湖北襄阳)人,俗姓高。唐代著名禅僧,是禅宗六祖惠能晚期弟子,荷泽宗的创始者,建立南宗的一个得力人物。也是六祖著名的法脉传人之一。幼学五经、老庄、诸史,后投国昌寺颢元出家。讽诵群经,易如反掌。年十三,参谒六祖惠能。惠能示寂后,参访四方,跋涉千里。开元八年(720)奉敕配住南阳龙兴寺,大扬禅法,人称南阳和尚。六祖入灭后二十年间,曹溪之顿旨沈废,两京之间皆宗神秀,由普寂等续树法幢。

  师初至洛阳,欲振六祖之风,乃于开元二十年(732)设无遮大会于河南滑台大云寺,与山东崇远论战。指斥神秀一门“师承是傍,法门是渐”,欲确立南宗惠能系之正统传承与宗旨。并于天宝四年(745)着“显宗记”,定南北顿渐两门,即以南能为顿宗,北秀为渐教,“南顿北渐”之名由是而起,竭力攻击神秀之渐门,于是南宗日盛而北宗大衰。天宝十二年,师因御史卢奕诬奏,奉敕黜离洛阳荷泽寺,迁住弋阳(江西)、武当(湖北)等地。翌年转住襄阳,再转住荆州开元寺般若院。

  安史之乱起,两京板荡,时大府各置戒坛度僧,聚香水钱,以充军需。请师主坛度之事,所获财帛悉充军需。乱平后,肃宗诏入宫内供养,并建造禅宇于荷泽寺中,诏请住之,故世称荷泽大师。师在荷泽寺仍阐扬六祖之宗风。上元元年入寂,世寿九十三,另一说乾元元年(758)示寂,世寿七十五。敕諡“真宗大师”。贞元十二年(796)皇太子集诸禅师,楷定禅门之宗旨,遂以师为禅宗第七祖,敕碑置神龙寺。其法流称荷泽宗,门下英才甚多,有无名、法如等。

  关于神会的一生行履,以赞宁《高僧传》较为全面。基本上透露出了神会参学、弘法、遭贬、度僧、立宗、圆寂的先后过程和信息,再参照其它史料,可以梳理出一条比较明晰的线索。

  轶事典故:神会大师理解经论,但不喜讲说。三十岁到三十四岁(697—701),他在荆州玉泉寺从神秀学习禅法。久视元年(700)神秀因则天武后召他入宫说法,便劝弟子们到广东韶州从惠能学习。神会去曹溪后,在那里住了几年,很受惠能器重。为了增广见闻,他不久又北游参学。先到江西青原山参行思,继至西京受戒。景猪年中(707—709)神会又回到曹溪,惠能知道他的禅学已经纯熟,将示寂时即授与印记。开元八年(720)敕配住南阳龙兴寺。这时他的声望已着,南阳太守王弼和诗人王维等都曾来向他问法。

  神会北归以后,看见北宗禅在北方已很盛行,于是提出南宗顿教优于北宗渐教的说法,并且指出达摩禅的真髓存于南宗的顿教。他认为北宗的“师承是傍,法门是渐”,惠能才是达摩以来的禅宗正统。

  开元十二年(724)正月十五日,神会在滑台(今河南滑县)大云寺设无遮大会和当时著名学者崇远大开辩论,建立南宗宗旨;同时批评了当日最有声望的神秀门下普寂。普寂以神秀为达摩的正统,他自己则是继承神秀的人。

  据李邕的《大照(普寂)禅师碑》记普寂临终诲门人说:“吾受托先师,传兹密印。远自达摩菩萨导于可、可进于璨、璨锺于信、信传于忍、忍授于大通(神秀)、大通贻于吾,今七叶矣”。当时神秀门下的声势很大,他们所立的法统无人敢加以怀疑。但神会却认为这个法统是伪造的,说弘忍不曾传法给神秀。他提出一个修正的传法系统:“(达摩)传一领袈裟以为法信授与慧可,慧可传僧璨,僧璨传道信,道信传弘忍,弘忍传惠能,六代相承,连绵不绝。”神会又说:“秀禅师在日,指第六代传法袈裟在韶州,口不自称为第六代。

  今普寂禅师自称第七代,妄竖和尚(神秀)为第六代,所以不许。”当时大云寺崇远质问他说:普寂禅师是全国知名的人物,你这样非难他,不怕生命的危险吗?神会从容地说:我是为了辨别是非、决定宗旨,为了弘扬大乘建立正法,那里能顾惜身命?他的坚强态度和言论惊动了当时参预大会的人。从此南北两宗的界线更加分明,争论也更加激烈了(《神会语录》第三残卷)。

  天宝四年(745)神会以七十八岁的高龄应请入住东都荷泽寺,这时普寂和义福都先后去世,由于他的弘传,使曹溪的顿悟法门大播于洛阳而流行于天下。天宝八年(749)神会在洛阳荷泽寺又楷定南宗的宗旨而非斥北宗,且每月作坛场为人说法:抑清净禅,弘达摩禅。这时北宗门下信仰普寂的御史卢奕于天宝十二年(753)诬奏神会聚徒企图不利朝廷。

  唐玄宗即召他赴京,因他据理直言,把他贬往江西戈阳郡,不久移湖北武当郡。天宝十三年(754)春又移襄州,七月间又敕移住荆州开元寺。这些都是北宗的人对神会的报复。神会虽过着贬逐的生活,两年之间转徙四处,但他的声望并未下降。

  神会被贬的第三年,即天宝十四年(755),范阳节度使安禄山举兵,攻陷洛阳,将逼长安,玄宗仓皇出奔西蜀。副元帅郭子仪带兵征讨,因为军饷缺乏,采用右仆射裴冕的临时建议,通令全国郡府各置戒坛度僧,收取一定的税钱(香水钱)以助军需。

  这时神会尚谪居荆州,诬奏他的卢奕已被贼所杀,群议请他出来主持设坛度僧,于是他才回到洛阳。至德元年(756)神会已经八十九岁,当时洛阳寺宇已被战火摧毁,他即临时创立寺院,中间建筑方坛,所有度僧的收入全部支援军费,对于代宗、郭子仪收复两京起了相当的作用。

  安禄山之乱平定以后,肃宗便诏他入内供养,并敕建在他曾住过的荷泽寺中建造禅宇给他居住,所以时人称他所弘的禅学为荷泽宗。上元元年(760)五月十三日,神会寂于洛阳荷泽寺,年九十三岁。建塔于洛阳宝应寺,谥真宗大师。

  荷泽宗的基本理论,具见于神会所著的《显宗记》和《传灯录》卷二十八所保存的《荷泽神会语录》以及敦煌出土的《大乘开心显性顿悟真宗论》。《显宗记》的思想内容,大体和《法宝坛经》的定慧第四品相同。而近代敦煌出土的《顿悟无生般若颂》的写本,其文字和《显宗记》又几乎一致。

  敦煌本的《般若颂》尚无西天二十八祖之说,而《显宗记》却多了“自世尊灭后,西天二十八祖共传无住之心,同说如来知见”二十三字。因此敦煌本当是早出的写本,初题《顿悟无生般若颂》,后来改称《显宗记》。

  《顿悟无生般若颂》虽无二十八祖的记载,却有“传衣”之说,和《显宗记》所记一样。所谓“衣为法信,法是衣宗,衣法相传,更无别付。非衣不弘于法,非法不受于衣”。可见传衣之说似乎是从神会倡始。

  宗密在《禅源诸诠集都序》记述荷泽一宗的教义说:“诸法如梦,诸圣同说。故妄念本寂,尘境本空。空寂之心,灵知不昧,即此空寂之知是汝真性。任迷任悟,心本自知,不藉缘生,不因境起。知之一字,众妙之门,由无始迷之,故妄执身心为我,起贪瞋等念;若得善友开示,顿悟空寂之知。……故虽备修万行,唯以无念为宗。”因此神会的禅也称为“无念禅”,谓“不作意即是无念”。又说:“法无去来,前后际断,故知无念为最上乘。”神会虽说无念,但据宗密所传,荷泽是主张“知之一字”为“众妙之门”的。可见他最重知见解脱。南北二宗的根本不同是:北宗重行、南宗重知。北宗重在由定发慧,而南宗重在以慧摄定。神会答王维说:“慧澄禅师要先修定,得定以后发慧。会则不然。”他又引《涅盘经》的“定多慧少,增长无明;慧多定少,增长邪见”的说法而主张定慧同等。

  神会传法的弟子,据宗密《圆觉略疏钞》所记有二十二人,《禅门师资承袭图》有十八人,《宋高僧传》及碑文所见得十六人,《景德传灯录》载十八人。以上各书所列除重复者外合共有三十余人。比较知名的有磁州法观寺法如(723—811),法如传成都圣寿寺唯忠,唯忠传遂州大云寺道圆,这是宗密继承的系统。宗密出于道圆门下,自称为神会的第四代法嗣。

  神会的法派大约继续了一百五十年,到唐末就中断了。但德宗贞元十二年(796)曾敕皇太子邀集诸禅师制定禅门宗旨,搜求传法的正傍系统,终于敕立荷泽神会为第七祖,并御制七代祖师赞文。这是在神会寂后三十五年的事情。五代以后,只有当时与神会同门的青原行思和南岳怀让两支系统日行繁衍。

  金刚智(公元671—741年):唐代高僧,古印度南天竺摩赖耶国人,婆罗门种姓。印度密教付法第五祖,中国密教初祖,十岁出家,精通显、密教经典,专修密法。唐玄宗开元初年来到中国传法,是中国佛教密宗创始人,译有《金刚顶经》、《瑜伽念诵法》、《观自在瑜伽法》等8部11卷和密教经典仪轨等21部24卷。金刚智与善无畏、不空并称为“开元三大士”,圆寂后葬于龙门西山南岗奉先寺西。

  金刚智从小就聪颖过人。十岁时在那烂陀寺出家,依止寂静智师学习声明。十五岁时前往往西印度,用四年时间学习法称论师的著作,然后回到那烂陀寺。二十岁时受具足戒。花六年时间学习了大小乘各种戒律。接着又学习了南宗《般若灯论》、《百论》、《十二门论》等著作。二十八岁时,在迦毗罗卫城,跟随胜贤论师学习《瑜伽论》、《唯识论》、《辩中边论》,历时三年。三十一岁时前往南印度,当时龙树菩萨的弟子龙智年事已高,金刚智在而后的七年时间里,依止龙智学习了《金刚顶瑜伽经》、《毗卢遮那总持陀罗尼法门》等大乘经典,以及各种五明论著,并受五部灌顶,显密通达。辞别师父龙智后,金刚智回到中印度。

  由于南印度大旱,应其王邀请,金刚智前去请雨。而后国王为金刚智专门建造寺院。三年后,金刚智前往师子国瞻礼圣迹。回来后,准备前往东土。国王派人护送金刚智,并带上了许多的经典梵夹,以及许多珍宝。从海路经师子国、佛誓、裸人等二十余国,历经艰险,历时三年,720xx年(开元七年),终于到达广州海面,节度使派数百船只前来迎接。次年初,到达东都洛阳,而后在两京传教。先后在慈恩寺、荐福寺、资圣寺、大荐福寺等处,或建立坛场,或翻译经典,度化四众。741年(开元二十九年),金刚智在洛阳圆寂。743年(天宝二年),在西龙门起塔。译有《金刚顶经瑜伽修习毗卢遮那三摩地法》一卷、《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大身咒本》一卷、《千手千眼观自在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咒本》、《不动使者尼罗秘密法》一卷、《瑜伽念诵法》二卷、《七俱胝陀罗尼》二卷、《曼殊室利五字心陀罗尼》一卷、《观自在瑜伽法要》一卷等。

  金刚智学成密法之时,正值南印度久旱不雨,国王为此迎请金刚智到宫中求雨。果然不到数日,天降大雨。王欢喜踊跃,金刚智因而受到至高供养,及诸大臣、百姓的崇拜。从此,开始了他云游四方,化导众生的弘法事业。金刚智听说中国佛教正盛行,因此发愿到中国弘扬密教,乃取海路到中国,并携带《大般若经》和其它各种佛典,以及印度的七宝器具和许多名贵香料珍品。途中多次被暴民所袭,同行的商船皆受到迫害,独有金刚智所乘的船舶得免其难。经三年时间,路经锡兰、苏门答腊,于开元七年(公元七一九年)抵达广州,建立密宗灌顶道场,开始弘扬密教。

  开元八年,金刚智来到洛阳、长安,面谒玄宗,成为大唐国师,得以积极从事密教经典的翻译,并传授密法。译有《金刚顶经》、《瑜伽念诵法》、《观自在瑜伽法》等八部十一卷。所到之处,必建金刚界大曼荼罗灌顶道场,有时奉敕为国祈雨,或为妃嫔、公主加持除病等。开元二十九年,金刚智奏请返回印度,经玄宗准许后,便动身返乡,到了洛阳广福寺,却因病而示寂。世寿七十一,法腊五十一,葬于龙门。其付法弟子有不空、一行、慧超、义福、圆照等人。金刚智经由海路,善无畏经由陆路,分别携带了"金刚部"和"胎藏部"二经的灌顶传授密法来到中国,因此,同为开中国两部密法的始祖,并奠定了中国密宗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