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教育心理效应的思考

发布时间:
内容摘要:关于教育中心理效应的思考看完某部作品,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经历。这时,你需要仔细记录,写下你读完之后的感受。那么,怎样才能写一篇读后感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边肖精心编写的《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后感受。欢迎阅读收藏。关于教育心理效应的思考1在《学校通讯》的博客上看到驻马店市教师朱米林......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后感关于教育中心理效应的思考

看完某部作品,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经历。这时,你需要仔细记录,写下你读完之后的感受。那么,怎样才能写一篇读后感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边肖精心编写的《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后感受。欢迎阅读收藏。

关于教育心理效应的思考1 在《学校通讯》的博客上看到驻马店市教师朱米林写的一篇书评。朱老师极力推荐我读《教育中的心理效应》。之后在网上找到一本电子书,下载了下来,很有启发。

比如书中介绍了“霍布森效应”。1631年,来自英国剑桥的商人霍布森从事马匹生意。他说:“你可以买我的马,租我的马,随你的便,而且价格便宜。霍布森的马圈很大,有很多马。但是,马圈里只有一个小门,大马出不去。能出来的都是瘦马、莱马、小马。来买马的从左到右选,不是瘦就是赖。

霍布森只允许人们在马圈出口处选择。社会心理学家指出,如果任何人陷入霍布森选择效应的困境,就不可能创造性地学习、生活和工作。原因很简单:好与坏,好与坏,都是在比较选择中产生的,只有拟定一定数量和质量的方案进行比较选择和判断,才有可能合理。如果一个判决只需要说“是”或“不是”,是否可以视为判决?只有研究了很多可供选择的方案,并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判断,才能算是判断。所以没有选择的“选择”,就意味着无法判断,扼杀创作。

回想起早上给女儿穿衣服的时候,孩子经常不穿这个不穿那个,我就问她你穿的是那条黄裙子还是黑裙子。你想要白袜子还是红袜子?

在二选一的问题下,孩子经常会选择一件,衣服就会顺利穿上。现在回想起来,与其说是我的“小把戏”成功了,不如说是实现了孩子的自我选择,孩子的自主性得到了更好的发挥。

暑假里,我让儿子每天背一首古诗,但他总是不情愿。后来我选了两首古诗:比如岳飞的《满江红》和罗的《一个听蝉的政治犯》。让我儿子选一个背,我就背另一个。儿子总是选短的背诵,然后挑我背。在一个假期里,他竟然背诵了28首唐诗宋词,其中包括苏轼的《水调》。《明月几时有》与李清照的《声声慢》。

所以我觉得作为一名教师,一定要多学习一些心理学知识和哲学知识,这样才能在教学中用这些理论来指导我们的实践,而我们的实践也需要这些理论来支撑。我认为教师的幸福在于他们不断的学习。薛俨的《读书、教学和写书》告诉我们成为一名教师的方法:多读书,用知识和理论完善自己,指导我们的教学,然后写出我们的想法和感受来丰富我们的生活。张老师也在《教育时报》和《课程改革指南》的《教师的幸福在哪里》中写道:教师的幸福在于阅读、写作和成长。“做一个快乐的老师,需要用阅读、思考、写作作为调料,与爱、激情和智慧一起,去煮出快乐的味道!

彭兴顺在《做一名优秀的教师》中也提到:作为一名教师,我们每天都要重复很多同样的任务,备课、上课、说话、辅导,难免枯燥。与其痛苦地接受,不如热烈地拥抱,把自己的工作当作一门艺术来学习和追求,我们会觉得生活是如此美好,工作是如此幸福!

让我们一起做快乐的老师!坚持阅读、学习和成长,向幸福出发。

关于教育心理效应的思考2 总有一种感觉,学校推荐的书太理论,不实用。光看书名就觉得心理学太专业了,很多专业术语看不清楚,所以潜意识里有一种抵触情绪,所以这本书《教育中的理性效应》就被搁置了。直到暑假结束,都要付出一份读后的感受,所以我别无选择,只能从抽屉底翻出这幅杰作。

谁能想到,“不看不知道,书里有秘密”,原本被认为晦涩难懂的心理规律和效应规律,被刘如德教授用平实的语言、生动的故事、有趣的实验、生动的案例进行了介绍和解读,充分激活了他之前熟悉的知识和经验,一时半会儿舍不得放下。

整本书从教学、教育、管理三个领域用简单的方式揭示了教育心理学的规律,给我们的教育、教学、生活以启发和指导。比如蝴蝶效应:书中介绍,1979年12月,气象学家洛伦茨在美国科学促进会的一次演讲中提出,一只蝴蝶在巴西丛林的工作花瓣上扇动翅膀,可能会在美国得克萨斯州引发龙卷风。小因素与看似完全不相关的巨大而复杂的变化之间有着密切的因果关系,这就是所谓的蝴蝶效应。书上还说蝴蝶效应是一点点积累的结果。蝴蝶效应告诉我们,要特别注意初始状态的小变化,对这些小变化要高度敏感。

看到这里,我们不禁将这种效应与我们的教育教学联系起来。并不是从细节上提醒我们关注学生,“勿以小为善,勿以小为恶”。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学生的许多坏习惯都是在不知不觉中养成的。例如,一些孩子不能整理他们的课桌和书包。当他不知道如何在课堂上放书和文具时,他呜咽着从书包里拿书。下课后,他不知道怎么换书。第二节课,所有其他学生都准备好上课了。他桌子上还放着上节课的书。如果他中午放学,看看他的桌子。啊!有很多书,不管他上过什么课,他的桌子上肯定会有一些书。一张满是书的桌子上堆满了书。这不就是蝴蝶效应吗?当孩子第一次不收拾自己的东西时,我们什么感觉都没有,所以父母为他们做。这种心理创造条件,有机会偷偷“成长”,然后有第二次和第三次...时间长了,他们养成了根深蒂固的坏习惯。也有学生写字不认真、读书不认真、不诚实等不良习惯。

“小学生正处于人生的起步阶段,一切还有待塑造。因此,作为学生身心成长的教育者,要“教育无小事”,关注教育中的蝴蝶效应。教师必须对学校中的每一个偶然事件保持敏感,在教育事件中找到支点并善加利用,以消除教育事件中可能存在的“蚁巢”。伟大在于细节!

关于教育心理效应的思考3 “教育的原理从不晦涩,心理学的知识也令人兴奋。”。没看《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这本书的时候,对心理学有一种莫名的敬畏感。一直觉得心理学高深莫测,却不知道在过去20年的教学中,其实潜移默化地应用了一些心理效应。

本书脱离以往深奥的心理学术语,采用简单易懂的文字,介绍有趣的实验和生动的案例,演绎心理学的规律。看的时候,不知道是什么样的力量一直压着我的心,让我不自觉地回忆起身边那些教育案例。

本书分为三卷,分别是教学、教育和管理中的心理效应。可以说,大多数读者都能从中找到自己需要学习和理解并从中受益的部分。比如“超限效应”,其实我们在杂志上看过一个关于马克·吐温演讲筹款的例子,故事的真相很容易理解,所以联系我们的教育教学就更让人兴奋了。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常常害怕学生听不懂自己在说什么,于是尽力抓住课后的几分钟时间,“煞费苦心”地对学生进行引导和教育,却不知道学生在开始时已经从耐心逐渐演变为不耐烦,可见教育效果之差。因此,作者在这一节使用了副标题“留白给学生”,看完之后,不禁意识到,这不是我们一直追求的给学生空间留白的目标。

教育要讲究“粉饰”的艺术。只有“粉饰”,才能有美感,才能给孩子思考和反思自己的空间。批评学生要马上做,千万不能“穷追不舍”。我们必须用科学民主的方法搭建沟通和心灵的桥梁。只有这样,成长中的孩子才能把父母或老师当作自己信任的导师,愿意接纳他们。这个系列将帮助我们提高教学技能和教育效率。学习需要有效的记忆方法、有效的目标、有效的归纳方法和科学的学习方法。

读完这本书,我发现很多心理效应是我们熟悉的,甚至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应用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比如心态效应、暗示效应、名人效应、从众心理等等。积极的心理暗示给孩子带来积极的知识和经验。与说服教育相比,建议教育能更好地协调亲子关系,避免说服教育带来的压抑感。真的是“不知道庐山真面目,只想在这座山上”。

能引起读者新思维的书是好书。作为一个职场妈妈,在这本书里我也学到了很多育儿心理学的知识。比如知道边际递减效应,就知道对孩子的批评不能喋喋不休,对孩子的表扬不能“廉价”给予;知道了互惠原则,我们就知道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只有做到“我为人人”才能收获“人人为我”;知道了遗忘曲线,我们就知道在学习中要及时复习…

这样的书真的值得反复阅读,每一次都给人一种新的体验和思考。

关于教育心理效应的思考4 最近,我仔细阅读了刘如德教授的《教育中的心理效应》一书。他用平实的语言、生动的故事、有趣的实验、生动的案例,对晦涩难懂的心理规律、效应和规律进行了介绍和解读,并将其分为教学、教育和管理三个部分。读书的时候,可以激活自己之前固化的知识和经验,从而产生新的理解,这种新的理解是由智慧启迪的,是由灵魂滋润的。

印象最深的是南风效应。一开始,刘娇寿给我们呈现了一个哲学寓言,讲的是南风和北风的较量。比赛的项目是看谁能脱下行人的外衣。北风最先起飞,上来的时候刮得很猛,寒风刺骨。因此,人们把外套裹得更紧,以抵御密封的攻击;南风徐徐吹来,突然阳光明媚。行人春天觉得暖和,刚开始脱衣服。然后他们脱下外套,南风赢了。

南风之所以胜出,是因为它顺应了人的内心需求,使人的行为变得自觉。这种激发自我反思、满足自我需求的心理反应就是南风效应。

这个寓言深刻地告诉我们,触动心灵的人情不自禁,说服往往胜过压力。这让我想起了我们的教育。我们班的孩子,尤其是在成长道路上经常犯错的孩子,更适合利用南风效应。

记得上学期班里放的一件事。一天下午,当我第一次到达教室门口时,一个女孩走过来,焦急地对我说:“老师,我今天早上刚带到教室的查理九世不见了。”

“你什么时候发现没拿到的?”我问。

“今天早上,当我下课练习回来的时候,它不见了。”

“什么?早上丢了,你怎么不早点告诉我?”

“你写了新名字吗?”

她若有所思地说:“我还没来得及写呢?”

我心想:你可以早上及时告诉我,但我很高兴找到了。今天下午怎么找?正在纠结的时候,突然灵机一动,一定会错的!乍一看,所有的学生都在这里。我平静地说:“同学们,今天早上,小宇的《查理九世》丢了一份。可能是我的一个同学发现了这本书,急着要还给那个走失的同学。但是我打开的时候,里面没有写名字。我不知道把它还给谁。”暂时自己看一下。我也怪小宇没有写自己的名字,不然热情的同学早就把书给你了。如果你想看,就花时间去看,给小宇。"

第二天,奇迹真的发生了。早上第二节课后,小宇跑过来高兴地说:“老师,我的书回来了。”我心想:那时候如果“呼啸的北风”只能激起孩子对立的情绪和恐惧,那我和孩子之间就会有一堵厚厚的墙,不利于改正错误,也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这就是“温暖的南风”,看似平淡无奇,却触动了孩子的心;听起来像是力量不足,但却能在孩子心中留下一份温暖,增添一份感动。有“润物无声”的功效。

有句老话:“老师也不错,挽回损失。”“赢一个比赢一个好。“面对犯错的孩子,让我们有更多的宽容和尊重,更多的平和和鼓励,以及更多的耐心和智慧。让“南风”唤醒孩子内心的良知,不正是教育的真谛吗?让我们记住刘如德教授的名言:世界上没有垃圾,只有错位的财富。

关于教育心理效应的思考5 今年放假期间,学校指派老师阅读《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这本书。其实在读《教育中的心理效应》之前,我经常害怕枯燥抽象的心理规律,所以不太喜欢心理学。但是读完这本书,我发现心理学中的现象很有趣。

这本书是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刘如德写的。他用平实的语言、生动的故事、有趣的实验和生动的案例,介绍和演绎了那些严肃而科学的心理规律、效应和规律。书中精选了64条心理规律和效应,分为教学、教育和管理三个部分。读这本书激活了我自己的知识和经验,激发了我的探究兴趣。看了一个又一个故事,看了一个又一个效果,感觉在学习心理学的同时,豁然开朗,智慧开悟,灵魂震撼。

书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超限效应”。是指刺激过大、过强或动作时间过长,从而引起心理急躁或叛逆的心理现象。类似的现象经常发生在我们的日常教育中。比如老师延期上课,用同样的方式反复讲授同样的内容,学生放学后准备收拾书包,老师不停布置作业,对学生的错误批评教育一次两次……结果是学生学习兴趣下降,学习效率下降,而学生对老师的反复批评教育却没有反思和纠正,反而出现了逆反心理。

作为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要注意避免“过限效应”。在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不是一味地填饱肚子。教育学生时,要尽量避免批评中的过限效应。当一个学生犯错误时,他只能批评一次。永远不要因为同一个错误对同一个学生重复同样的批评。如果一定要再批评,就不要重复同样的方面、角度、句子,而是换个角度批评,这样学生就不会觉得同样的错误被重复追求,也就减少了厌烦和抵触。中国画讲究“疏而不透”。“疏马”的意思是“白布”。教育也要讲究“白布”的艺术,讲究“度”,让学生思考和反思自己。就像我们的成语“过犹不及”、“适可而止”、“物极必反”一样,其实是对“超限效应”的最好诠释。

书中有很多效果,给我的实际工作带来了很多启示。比如“光环现象”告诉我们,要实事求是,全面掌握学生信息,避免盲目、片面;“霍桑效应”告诉我们,当一个人觉得自己被关注时,当他真正投入到工作和学习中时,就会表现出更高的效率;“马太效应”提醒我们,一定不能让“好住好治、差住差治”的现象在身边发生...

看完这本书,我明白了做好教育远远不够,还需要更多科学合理的方法。而这本书就是为了从理性层面保证我们的教育行为充满智慧。我会一直“古为今用”,利用心理学的知识让自己在教育教学上更进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