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推进干部交流工作的调研报告

发布时间:
内容摘要:根据中央办公厅《党政领导干部交流暂行规定》和省委、扬州市委的意见,我市从实际出发,明确重点,强化措施,逐步实现干部交流制度化、规范化。去年以来,全市共交流乡镇干部84人,其中城乡干部32人。乡镇异地交流的干部占团队成员总数的21%。大部分交流干部都能很快进入角色,群众评价很好。通......

推进干部交流工作调研报告

根据中央办公厅《党政领导干部交流暂行规定》和省委、扬州市委的意见,我市从实际出发,明确重点,强化措施,逐步实现干部交流制度化、规范化。去年以来,全市共交流乡镇干部84人,其中城乡干部32人。乡镇异地交流的干部占团队成员总数的21%。大部分交流干部都能很快进入角色,群众评价很好。通过促进干部交流,优化了领导班子结构,提高了班子成员的综合素质,增强了干部队伍的活力,不仅促进了干部的全面发展,也促进了区域经济和社会的和谐进步。

一、实践与探索

1.突出沟通重点。一是要特别重视市级机关与乡镇党政领导的异地交流。市政府部门交流党政官职26个,乡镇党政官职交流达71%;第二,特别注意执法部门与热点岗位的岗位交流。组织了与法院、检察院、建设局、交通局等单位代表的交流,3名同志因亲属关系安排了工作变动;第三,特别重视年轻干部的培养和交流。从市级机关选拔了26名年轻同志到乡镇工作,其中15人先后担任专职领导职务,占乡镇党政职务总数的37%。6名同志被派到经济开发区专职出国投资,2名同志到信访局见习工作;第四,抓好乡镇之间的干部交流工作。选派了7名熟悉农村基层工作的同志到经济薄弱的乡镇担任重要职务,对36名乡镇领导班子成员进行了岗位或分工调整。

2.拓宽沟通渠道。市委在加快干部交流的同时,积极探索干部交流的途径。第一,干部交流要和干部一起推广使用。去年以来,交流推广干部占提拔干部总数的32%,自觉把年轻干部放在乡镇和招商引资的第一线,加强实践培训;第二,结合团队变革和机构改革进行干部交流。在市级机构改革过程中,乡镇党委换届和人大例会,抓住改善班子结构、增加干部交流的机遇;第三,公开选拔和干部交流相结合。局级干部公开选拔组织了两次,干部交流晋升占录用干部总数的54%。

3.完善相关制度。根据干部交流工作的实际情况,市委已经采取了相应的配套措施。第一,加强教育引导。市委关于组建的决定作出后,要及时开展推心置腹的谈话,详细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引导交流干部树立良好的精神状态,正确对待交流,增强开展工作的信心。同时建立随访和检查制度,掌握思想动态,了解工作情况;第二,严肃干部纪律。中共八届四中全会专门形成了《决议》,重申干部交流要在市委决定见面谈话后三天内完成,并向新的岗位汇报。无特殊情况15日内不值班的,当场辞退。在用工文件发放后一个月内主动完成行政、工资、组织关系的交接手续,不以任何借口或理由离开原单位的工资关系。当然,在拟定交流计划时,市委会尽量照顾和考虑干部的实际困难。但一经决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拒绝执行干部交流决定,必须无条件服从;三是制定激励措施。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制定了《关于解决交流干部后顾之忧的若干意见》。明确规定对担任过一定年限的党委书记、乡镇长,实行购房奖励补贴、子女入学补贴、岗位补贴,同时给予交流干部生活补贴,有效鼓励交流干部扎根基层。

二、问题及原因

我市在促进干部交流方面做出了积极努力,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也遇到了一些影响干部交流的困难或制约因素。主要表现在:

1、观念的局限,淡化了沟通的目的。其他一般的干部交流,除了促进交流或者跳槽到热门部门和重要岗位,大家都不够了解。有些单位的主要领导怕影响稳定、工作连续性、得罪人,不愿意组织干部交流,或者主动推荐个性强、能力弱、不合群的同志互相交流,却不问如何改进工作方法,团结同志,增强团队整体功能,导致干部交流出现“平级降级”的假象和误解。有些同志对熟悉的工作环境、现有的工作条件和岗位感到满意,不愿意适应新的环境,接受新的挑战,害怕放弃自己的事业,影响自己的前途。

2.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限制了交流的渠道。客观上,不同单位的工作性质和内容、收入分配、福利待遇、人际环境都是不同的。有些同志在困难的地方、复杂的环境中工作,心理上不平衡,甚至有抵触情绪和临时想法,找借口,求组织关心,但心理承受能力差,服务阻力大。女干部在乡镇的交往也受到生活、交通等因素的制约。干部交流只能在情况类似的单位进行。

3.干部管理制度的制约削弱了沟通。“三支队伍”之间的干部交流并不顺利,主要集中在同性质单位之间的人才流动上。很难在政府机关、事业单位、企业之间流动。政府机关中层干部也是部门所有,促进中层干部之间的岗位交流,缺乏有力有效的控制手段。

4.对沟通干部的排他性降低了沟通的效果。在一些单位,主要负责同志不愿意输出或接受干部,担心当地干部的晋升受到限制,影响其他班子成员和中层干部的进取精神和积极性。交流干部到新岗位后,如果是党政一把手,工作环境会好一些;如果是一般的副手,个别团队成员就不会有强烈的合作意识,不会相互交融,甚至会相互拆台,使得交流干部很难了解新的环境,很难自由地工作一段时间。

三.建议与对策

干部交流是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统筹规划,稳步推进,配套实施,谨慎操作。

1、积极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要认真学习党的干部路线、方针、政策,总结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成果,通过典型干部成长和先进事迹的宣传交流,让广大干部群众了解和理解干部交流的目的、意义、形式和作用,提高社会心理接受度,消除人民群众交流工作的思想障碍。

2、正确把握干部交流的原则:

一、适度沟通原则。在对干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系统分析制定干部交流计划。在保持领导和社会稳定、保持工作连续性的前提下,掌握合适的时间和比例,分步实施。干部在任职期间不要频繁调动和交流。在组织交流时,应采取集中交流的形式,以增强社会效果和交流干部的接受度。

二、合理流动原则。干部交流要注意扬长避短,有利于调动干部的积极性,优化领导班子结构,增强职能,提高个人素质。尽量考虑地域、部门、专业的接近程度。

第三,依法办事原则。干部任免有相关法律法规。在组织干部交流时,要注意工作程序的履行,提前征求联席经理的意见,通过选举任命职务,提前组织选举。

3.科学地确定交流的对象和形式。注意根据团队的工作条件、团队的结构、干部的个人性格和特点、家庭情况和部门工作性质,研究确定沟通的对象和形式。要把交流的重点放在党和政府的最高领导人、缺乏基层培训、知识面窄的年轻干部、热点和关键岗位干部的交流上。要把熟悉经济工作的同志充实到基层,提高乡镇队的经济能力。班子成员交流要结合民主测评和组织考察,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对于在一个地方或团队中形成了偏见和成见,有能力又有争议的干部,要及时组织异地交流,这样才能轻装上阵,放下工作。有计划地把政治素质好、管理好的干部从党政机关、事业单位调到企业挂职或上岗,优秀的企事业单位可以直接调到领导岗位。通过公开选拔、双向兼职、在职培训、助理分配、调动等形式,逐步建立组织调配与市场配置相结合的干部交流新机制。

4.完善考核激励制度。对于个人来说,沟通是人生的转折点,不能丢下不管,让沟通干部感到失落。要加强跟踪管理,制定工作目标,提出工作要求。要建立公正客观的绩效考核标准,准确识别交流干部主观努力与客观条件的关系,现实成果与工作依据的关系,将工作起点水平和工作条件纳入干部考核范畴。应该鼓励取得明确的成就,并及时给予优先考虑。

5.完善沟通保障机制。要使交流干部正确理解组织意图,增强在新岗位工作的信心,努力为他们创造宽松的工作环境。对于沟通带来的实际问题和困难,要积极帮助协调解决。对在困难单位工作的,补贴标准可适当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