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文化状况对消防影响的调查报告

发布时间:
内容摘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是我国苗族侗族人民的主要聚集地。做好苗族侗族地区的消防工作,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政治意义。摘要:通过对黔东南苗族侗族地区经济发展和文化特点的调查,阐述了如何改进和加强苗族侗族地区消防工作,解决苗族侗族地区消防工作薄弱的问题。[关键词]:黔东南苗族侗族地区经济文......

经济文化现状对消防影响调研报告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是我国苗族侗族人民的主要聚集地。做好苗族侗族地区的消防工作,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政治意义。摘要:通过对黔东南苗族侗族地区经济发展和文化特点的调查,阐述了如何改进和加强苗族侗族地区消防工作,解决苗族侗族地区消防工作薄弱的问题。

[关键词]:黔东南苗族侗族地区经济文化现状,消防对策

黔东南州位于* *省东南部,是全国30个自治州中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自治州。在这片3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33个少数民族和两个有待确定的民族和谐相处。少数民族人口347.68万人,其中苗族178.4万人,占全国苗族总人口的19.96%,侗族135.9万人,占全国侗族总人口的45.91%。长期以来,由于经济、文化和历史原因,黔东南州农村一直是中国著名的火灾多发区。

黔东南州的苗侗人生活在山区和半山区。所以,没有苗侗地区火灾的稳定,就没有农村火灾的稳定;没有农村火灾的稳定,泉州的火灾形势就不会有基本的稳定。做好苗族侗族社区消防安全工作,直接关系到黔东南州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是每一个消防工作者都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针对黔东南州苗族侗族聚居区交通拥堵、经济发展缓慢、人口素质低、消防工作长期滞后等问题,在调查黔东南州苗族侗族聚居区经济文化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改进和加强农村消防工作的几点意见。

1.黔东南苗族侗族地区社会经济文化现状对消防工作的影响

苗族侗族作为一个多山的民族,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经济文化特色。因此,黔东南苗族侗族聚居区频繁发生的火灾有其民族、历史、文化和经济根源。正确认识黔东南苗族侗族地区的特点和现状,对于制定和实施符合民族地区特点的消防政策十分必要,也是推进苗族侗族地区消防工作的根本途径。

(一)苗族、侗族人民用火习俗对消防工作的影响

众所周知,苗族和侗族是一个火的民族,他们对黔东南火的认识和态度应该说是矛盾的。他们认为火给他们带来光明和温暖,赶走黑暗的野兽,赋予他们更强的生存能力,但火可以燃烧一切,甚至可以燃烧自己。这种敬畏和恐惧导致对火的强烈依赖感。用木柴生火取暖、做饭、烘烤,自古以来从未改变。时至今日,黔东南的一些苗族、侗族地区还经常有烧荒地、烧田埂等农耕习俗。总之,黔东南地区苗族侗族人对火的态度可以概括为爱恨博弈,防火消极,一些不文明的用火习俗也是火灾频发的原因之一。

(二)苗族侗族聚居区的建筑特点及建筑防火

黔东南苗族侗族一般分布在半山腰或高陵地区。他们创造了一套具有独特建筑文化体系的建筑理念,在适应自然环境的过程中创造了独特的建筑文化。黔东南农村,木屋占91.9%,少数民族聚居。有许多大村庄,有几十栋、几百栋和几千栋木屋。据调查统计,泉州有50户以上的村3922个,占全省的66.85%。这些村庄85%以上是低耐火的木屋,不仅火灾频率高,而且火灾后蔓延迅速,有几十或几百户人家在燃烧。黔东南州农村处处像大“火”,加强消防建设刻不容缓。黔东南苗族侗族建筑中,火坑(火塘)是整个建筑的中心,在建筑中占据着重要的空间位置,是家庭中心和生活空间秩序的组织者。苗族侗族火塘是在木质结构的吊脚楼一层的主楼层中央,修建一个圆形或方形的坑而成。坑内铺满石块,坑内竖立三个盆桩或三角铁架。池塘里的火一般一年四季都不会熄灭。火坑是日常生活、日常生活、议事、饮食、待客的中心。由于怕火和利用方式不同,黔东南州的苗族、侗族村寨大多处于集中布局。几乎所有的村庄建筑都布置在集中的地块上,形成了集中的村庄。近年来,尽管经济不断发展,但由于生活习惯,苗族和侗族的建筑主要是历史悠久、耐火性低的木结构建筑,容易发生大规模火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