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粮食局社会粮油供需平衡调查报告

发布时间:
内容摘要:省粮食局:根据《省粮食局关于做好全年社会粮、食用植物油、油籽供需平衡调查工作的通知》精神,结合我市实际情况,认真组织实施任务,现将调查报告如下。一、调查方法和措施我们始终将调查工作贯穿于日常工作中,结合业务流程统计工作,深入企业掌握第一手信息,并不时查看发放给调查人员的调查手册。......

市粮食局社会粮油供需平衡的调查报告省粮食局:

根据《省粮食局关于做好全年社会粮、食用植物油、油籽供需平衡调查工作的通知》精神,结合我市实际情况,认真组织实施任务,现将调查报告如下。

一、调查方法和措施

我们始终将调查工作贯穿于日常工作中,结合业务流程统计工作,深入企业掌握第一手信息,并不时查看发放给调查人员的调查手册。常设调查机构,深入选定从事粮油经营、加工、转化的农户、城镇住户和企业,逐项、分类收集调查数据,对调查样本进行分类、汇总、审核、汇总、计算和分析,力求调查数据客观真实。

二、调查范围和对象

调查对象170人,抽取样本110份,其中农村居民22人,城市居民28人,餐饮企业12家,食堂7家。对11家非国有粮食加工企业、7家转制企业、7家国有粮食企业、12家食用油企业和4家食用油转制企业进行了调查。选定的调查范围和对象涵盖我市粮油消费和流通的各个方面。选取的样本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典型性,基本能代表我市粮油供求的基本情况。

三.基础调查

①农民调查

全市抽样户数22户,家庭人口94人,占全市农民总数的0.56‰。

抽样农民人均年口粮消费量为287.8公斤,城市农村人口为16.77万人。据估计,农村人口年口粮消费量为48300吨,同比减少19万吨;抽样农户人均储粮700公斤,全市农民预计储粮11.72万吨,同比减少12.68万吨。其中,啤酒大麦库存8.8万吨,占农民粮食总库存的75%(以上均为原粮)。

被抽样的农民人均消费口服油脂10.95公斤,全市农村人口16.77万人。据估计,全市农村人口口服油年消耗量为1836.69吨,比去年同期减少201.91吨(均为成品油)。

②城市居民调查

全市抽样城镇居民28人,家庭人口105人,占全市城镇人口的0.41‰。

据抽样调查,城镇居民人均消耗口粮223.5公斤,全市城镇人口29.97万人。全市城镇居民年口粮消费预计6.69万吨,比去年同期增加2500吨(均为原粮)。

据抽样调查,城镇居民人均每年消费口服油脂13.92公斤,全市城镇人口29.97万人。据估计,全市城镇居民口腔用油年消耗量为4375.61吨,比去年同期增加106.9吨(均为成品)。

③餐饮企业情况

全市调查60家餐饮企业,抽查12家;单位共有19个食堂,抽检7个食堂。根据抽查数据,估计食堂食用油年消耗量为551.1吨,比上年有所增加。

④非国有粮食企业情况

全市调查了18家非国有粮食经营(加工)和转化企业,企业的粮食收购来源主要来自当地生产者;少量购自地方国企和省外。销售渠道主要销售给当地城乡居民,省内省外部分市县。据样本测算,今年全市非国有企业(加工)和转制企业粮食流通13万吨,年末库存5.4万吨,运行稳定,库存略有增加。

⑤国有粮食企业

年,我市国有粮食企业年营业额7.6万吨,年末商品库存6000吨。业务量同比下降2.2万吨。年末总库存(含储量)3.95万吨,库存略有增加,主要是地方储量增加。

⑥主要粮食在省间流动

根据抽样计算,全市国有和非国有粮食企业从省外收购粮食3.5万吨,1999年向省外销售4.8万吨。

四、全市粮油供需平衡分析

1.年我市粮油产量

(1)食品生产

粮食作物年播种面积72.57万亩,比上年增加3600亩。其中:小麦34.54万亩,同比增加14万亩;啤酒大麦19.64万亩,同比减少94万亩;玉米16.04万亩,同比增加7700亩;粮食总产量33.8万吨,同比增长7800吨。其中:小麦13.19万吨,同比减少35万吨;啤酒大麦8.57万吨,同比增加38万吨;玉米10.89万吨,同比增加84万吨;其他粮食11500吨,比去年同期增加400吨。

②石油生产

年,我市油料播种面积10.45万亩,比上年增加1.04万亩。产量23200吨,相当于约6800吨成品油,比去年同期增加1500吨。

2.社会粮油供应和消费总量

(1)全市社会粮食总供应量

年,全市社会粮食供应总量37.56万吨,其中地方粮食产量33.8万吨,比上年增加1.08万吨。2000年底,全社会库存商品粮8.4万吨,其中:国有粮食企业库存粮食6000吨,占总库存的7%;非国有粮食企业库存粮食2.8万吨,占总库存的33%;转制企业库存粮食5000吨,占总库存的5.9%;农民有2.9万吨口粮,占总库存的34.5%(啤酒大麦这种经济作物不计入农民粮食总存量)。

②年全市社会粮食总消费量

年,全市社会粮食消费总量为31.7万吨,其中口粮消费11.5万吨,占消费总量的36%,城镇人口消费6.7万吨,占消费总量的21.1%。农村人口口粮4.8万吨,占消费的15%;饲料粮1.3万吨,占消费量的3.5%;种粮占2.7万吨,占消费量的8.5%,其他粮食占51.9%。粮食商品率达到71.2%,其中小麦商品率40%,玉米商品率85%,啤酒大麦商品率95%,豆类和马铃薯商品率65%。

对大米的需求(以原粮为基础)为27000吨,全部购买。除了其他需求,年产量和需求仍然处于紧张平衡。为了保证市场供应,年,我局加大了外包力度,从河南等地调入了1万多吨粮食,既保证了稳定的供应和价格,又丰富了市、县、区各级储备粮。

③2008年全市石油供应和消费总量

年,全市石油供应总量为23200吨,相当于6800吨食用油,总需求为9200吨。考虑到正常流通,食用油短缺2300吨,需要外部调整。

3.关于我市粮油供需平衡的几点建议

根据以上调查计算,对我市粮油供需平衡提出以下建议

(1)加强调控,提高调节粮食余缺的能力

调查和计算结果表明,年小麦种植面积和产量均有所增加,主食口粮平衡。根据以往的实践,如果啤酒大麦市场回暖,小麦种植面积可能减少,极端天气频发,粮食供需平衡的情况不容乐观。随着城市化率的不断提高,我市农村人口呈现出净流出。在2011年减少29,500人的基础上,每年减少4,200人,城市人口呈现刚性增长,比上年增加5,700人。从我市需求情况来看,未来以小麦为主要食用粮的需求将呈现平稳增长趋势,而我市近两年小麦产量只能满足当年的消费需求,油脂产量不足。因此,建议政府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引导农民继续扩大小麦和油料种植面积,提高政府宏观调控和抵御重大风险的能力。同时,要提高调节余缺的能力,避免农民“卖粮难”的现象。

(2)加强区域间合作,做好保障供应和稳定价格工作

调查计算结果表明,我市粮食供求总量基本平衡,但品种结构矛盾突出,尤其是水稻和油料。本着“政府主导、企业运作”的原则,省际合作应作为吸引粮食产业投资的重点,促进我市粮油有序流通,加强区域合作,调整粮油品种,保证市场供应,保持粮价平稳运行。

3 .大力推进科学储粮,保持合理储粮

目前我市(市、县、区三级)地方储备量为22500吨,企业和农民的粮食储备量正在迅速下降。国有企业因贷款困难和资金紧张而无法收购,商品库存大幅下降。80%的国有粮食企业商品库存为零,非国有企业出于自身利益不愿意多储存粮食;储存粮食的农民只有当年的口粮,35%的农民从粮食生产者变成了商品粮消费者。针对这种情况,在搞好粮食生产和储粮的同时,要从各方面储备足够的粮食。第一,继续扩大地方储备规模。第二,着力提升企业库存。建议企业通过激励和惩罚的方式保持合理的库存。二是做好对农民储粮的科学指导和服务,鼓励和支持农民储粮。多管齐下巩固粮食安全基础。

(4)完善粮食购销网络,完善粮食市场体系

近年来,我市城镇居民的口粮基本上由私营企业和个体户供应。它们在活跃市场、保障供给方面发挥了灵活、快速、便捷的作用,但也存在经营规模小、专业化程度低、账户不一致、监管不力等问题。在当前粮食市场化的形势下,要保证军粮和民粮的供应,必须完善粮食购销网络和市场粮食供求体系。一是引导粮食企业在城区、城镇、市场建设粮油连锁店,推动“放心粮油”进入千家万户;二是加强粮食市场监督检查、粮食流通统计、粮油供求平衡调查、市场监测和预测,充分发挥政府公共服务职能,促进粮食市场流通有序发展,确保粮食供求安全和质量安全。

动词 (verb的缩写)调查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1、存在的问题

(1)据调查资质不完善

我市社会粮油供需平衡的调查,靠的是下属企业的统计员。目前统计人员不具备依法调查的资格,社会企业无法积极配合,有的甚至拒绝配合调查。开展调查难度大,难度大。食堂、餐饮业等项目的调查只能通过熟人进行,不仅增加了调查成本,也折扣了样本的代表性。

②企业承担社会业务的能力有限

由于人力、物力和财力的限制,承担调查任务的单个企业疲于应对,注意力不足,统计人员难以开展工作。

③调查人员的素质有待提高

基础统计人员没有经过系统的培训,很难更新知识,适应日益苛刻的调查工作。

2.建议

(1)完善食品行政执法保障体系

我市民营粮食企业和个体粮商较多,不少个体粮食经营户由于会计核算不完善,购销存记录不准确,给社会粮油供需平衡调查带来了很大困难。因此,应加快建立和完善食品行政执法保障体系,加强对食品行政执法的监督检查。加强对所有从事粮油收购、销售、储存和加工的粮油经营者的检查,严格执行粮食经营信息统计报告制度。确保社会粮油供需平衡调查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为政府提供真实可靠的宏观调控依据。

(2)加强宣传,提高认识,改进手段,保证质量

开展社会粮油供需平衡调查是做好新时期粮食工作的重要基础。为粮食购销市场化后的粮油宏观调控和正确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承担调查任务的企业应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偿,鼓励其重视和支持调查工作。同时,赋予侦查人员依法进行侦查的权力和资格,完善侦查机制和手段,确保侦查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