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驻村干部调查报告

发布时间:
内容摘要:新形势、新任务、新情况对乡镇党委政府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乡镇常驻干部是农村党委和政府的一线干部,肩负着团结、组织、指导和服务群众的重要使命,在密切党群关系、贯彻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履行党委和政府职能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如何充分发挥乡镇常驻干部在农村工作......

干部驻村调研报告新形势、新任务、新情况对乡镇党委政府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乡镇常驻干部是农村党委和政府的一线干部,肩负着团结、组织、指导和服务群众的重要使命,在密切党群关系、贯彻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履行党委和政府职能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如何充分发挥乡镇常驻干部在农村工作中的特殊作用,转变工作作风,提高干部能力,落实工作职责,解决具体问题,从而巩固和加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是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驻地干部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在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现代农业步伐加快、农民收入不断增加的今天,大多数驻村干部兢兢业业,主动进村为群众解决问题,化解矛盾纠纷,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真正融入群众,在群众中树立良好形象。在肯定乡镇干部主流是好的同时,也要看到,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农村经济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农业、农村、农民工作从质到量都发生了新的变化。在适应这种变化的过程中,也有一些不容忽视的迹象和问题。

(一)驻地干部整体实力较弱。由于行政村数量和干部配置的不平衡,村里干部的安排形成了很大的反差。据统计,龙山镇干部106人,驻村干部31人,其中9人驻一村,占总数的29%;一个村共有22人,占总数的71%。非本村常住的乡镇干部75人,与村干部的比例为75:31,其中党政班子成员3人,党政机关工作人员10人(含退休人员),乡镇农业金融机构2人,出国深造2人,其余为计生服务、市容监察中队、畜牧站工作人员。

(二)驻地干部的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现有31名驻地干部中,45-60岁的占25.8%,驻地干部老龄化问题明显。从文化结构来看,只有12.9%的人有本科学历,81.4%的人有大专学历,3.2%的人有中专学历,3.2%的人有高中及以下学历。,而且大部分资质都是通过函授获得的,知识水平不同。常驻干部的专业结构不合理,真正懂专业特别是农业科技和经济管理的干部很少,懂其他专业的干部也很少。

(三)村里有些干部工作作风不正。主要表现如下:1 .工作不深,去村里的时间少。随着交通和通讯工具的改善,村干部和村民普遍反映,去村的常驻干部人数少,时间短。一些驻村干部把他们在村里的工作变成了“坐镇指挥”。他们通常大部分时间呆在单位里,不能掌握村级的实际情况,在村民中缺乏威信。结果,他们过分依赖村干部开展工作,有的甚至依靠村干部“牵着鼻子走”。村里的居民工作处于被动应对状态。村里有要求的时候,也等村干部上门。很多时候,镇上分配了工作任务或者村里出了事,才去他们驻扎的村子。2、服务意识不强,为人民做事不够。少数干部缺乏敬业精神和责任感,经常“心有所属”地去村里。他们真的少听基层群众的声音,对自己的疾苦不够关心。他们的职能只停留在传播信息、发送信件和填写表格上,充其量只是“通讯员”和“联络员”。3.缺乏发展意识,缺乏增加农民收入的途径。一些驻村干部的驻村工作仅仅停留在一些事务性的工作上,对于如何增加村民收入,如何促进村级经济发展并没有多想。4.组织建设不重视,制度落实不到位。少数驻村干部对村组的要求往往停留在“能完成分配的任务,没有重大事件”上,而忽视和放过书记和主任不统一、党员不发展、后备干部不培养、村务财务不公开、村民代表不开会等问题。5、信访综合治理未履行职责,矛盾纠纷调解不及时。驻地干部处于农村的第一线,要在化解矛盾、促进农村稳定中发挥“深度收费”和“缓冲”的作用,使一些矛盾问题得以解决在萌芽状态。但由于驻地干部的主客观原因,要么信息掌握不到位,举报不及时,要么不采取有效措施,回避矛盾,推掉矛盾,导致矛盾激化、升级。

二、原因分析

客观地说,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受到机构改革、编制控制、市场经济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但总的来说,有两个主要方面:

第一个方面是驻地干部存在的原因。有些干部自我要求不高,工作缺乏激情和责任感,只想过得去,不想过得太辛苦,忘记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有些同志放宽了对自己的要求。从现有乡镇干部分析,人员主要有四类:第一类是工作时间不长的大专毕业生。今年龙山镇常驻干部31人,其中未工作多久的大专毕业生2人,占常驻干部总数的6.4%。这个群体工作积极性很高,有很好的愿望在农村做好工作。但由于缺乏农村工作经验,很难赢得村民的好评。第二类是50岁以上的老干部。龙山镇45岁以上常住干部8人,占常住干部总数的25.8%。这个群体有丰富的农村工作经验,但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思想滞后、缺乏创新精神、工作积极性低、方式方法单一、对农村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任务认识不清、对农村新情况、新问题缺乏深入思考等问题。第三类是事业干部。龙山镇常住干部16人,占常住干部总数的51.6%。这个群体接受双重领导,部分原因是主管单位分配事务繁重,工作往往忙得两者兼顾;另一方面,由于准备的问题,个人发展机会很少,往往导致积极性不高,反应消极。第四类是大学生志愿者,村官,“一村一大”。龙山镇有一个大学生村官,占常驻干部总数的3.2%。这个群体往往工作可变性很大,缺乏稳定性。一方面,他们经常被乡镇当局借用或不得不处理复杂的工作事务,另一方面,他们不得不为自己的未来奔波。两者相比,自然不能耽误前途,工作只能放在第二位。

第二个方面是驻地干部管理制度。第一,激励机制不完善,缺乏动力。一些努力工作的干部被冷落,多做少做,做得好做得差,严重影响了在农村工作的积极性。二是沟通机制不完善,缺乏活力。由于驻村干部多为乡镇一般干部,异地交流较少,长期在同一乡镇同一岗位工作。有的干部养成了惰性,不注重创新,工作积极性、主动性下降;形成了惰性,固定僵化的工作方法,习惯于按照旧方法解决问题;产生了弹性,或者由于面子或亲和力的差异,降低了在群众中的威信,干部缺乏活力。第三,评价机制不完善,缺乏压力。乡镇的考核工作缺乏必要的“刚性”,往往定性多,定量少,以干部民主考核为基础,而不是以政绩为基础的英雄考核。随着时间的推移,民主评价的人文因素不断增强,人际关系的作用日益明显。往往是“只要人际关系好,年底就会获得高分”,评价结果的“公众认可度”越来越低,最终导致做多做少,做好做坏的同样情况。有的借口是村与村规模不同,工作基础不同,驻村干部工作量不同,驻村工作难以考核。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我们目前的考核一般只是为了评判优秀,而那些在年度考核中被划分为“基本称职”或“不称职”的人则比较少见,缺乏压力。第四,责任设定不明确,缺乏方向。乡镇对驻村干部下村后该做什么,怎么做不清楚,驻村干部有什么职权,应该承担什么责任都没有定下来,导致驻村干部认为只要完成领导交给的任务就可以做驻村工作。在一些乡镇,村级组织建设、村务公开、矛盾纠纷排查等在驻地干部职责中没有落实。

三.对策和建议

针对新形势下驻地工作存在的问题,要做好驻地工作,必须提高驻地干部的综合素质,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切实改进工作作风。

(1)创新驻地干部教育培训。

在目前的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中,领导干部接受培训的机会很多,而一般干部接受培训的机会很少,而驻地干部几乎没有教育培训。完善和创新驻地干部教育培训机制,培养学习贯彻党的方针政策、依法办事、驾驭经济工作、调查研究、协调处理各种利益关系、开拓创新、注重工作落实、反腐防变的能力,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提高综合素质。

1.营造驻地干部教育培训氛围。鉴于驻地干部综合素质较低,营造良好的教育培训氛围至关重要。在社会发展的今天,不学习就会停滞不前。农村在变,村干部在变,农村工作在变。用一成不变的工作态度和一成不变的工作方法来应对农村工作的变化和发展是不可行的。因此,驻地干部提高综合素质,增强工作能力,更好地开展工作是非常必要的。

2.创新住院干部教育培训机制。第一,创新训练方法。驻地干部的教育培训要从实际出发。一方面可以组织驻地干部参加集中教育培训,邀请各级领导和专家讲课,加强政治理论、业务知识、计算机、法律、经济、实用技术和技能等方面的学习。另一方面,乡镇当局可以组织村级干部谈论驻地干部对村干部的期望,也可以邀请优秀的驻地干部谈论他们的经验,交流农村工作方法。二是更新培训内容。培训内容要充分体现“按需施教”的原则,即驻地干部最想学什么,最缺什么,如新农村建设的相关信息,新形势下农村改革发展的方针政策,现代科学技术知识,乡镇工作的基本法律知识,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理论知识,领导的科学知识等。然后对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研究课题进行充分细致的论证,使课程内容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可以增加对驻地干部教育培训内容和形式的自主选择。干部可以根据自己的不同需求、不同爱好、不同文化水平,自行选择选修哪些课程、以什么形式选修,最大限度地发挥干部培训学习的积极性。

(二)完善村内工作机制。

“没有收入,也没有收入,但是收入多,管理少”。乡镇干部队伍建设必须科学管理,特别是在工作上要有所突破,在工作机制和制度上要推陈出新。

1、强化激励机制。驻地干部的多层次结构和不平衡的工作能力,必然要求他们根据不同的特点安排工作,充分利用自己的才能,扬长避短,以激励他们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另一方面,对优秀的驻地干部要给予适当的表扬和物质奖励,如开展“十佳驻地干部”评选活动,与工作相对落后的干部进行谈话和交流,更好地形成“能上能下”、“干得好干得不好”的良好氛围。

2.完善沟通机制。驻村不等于“去中心化”。要逐步建立和完善乡镇一般干部的流动机制,对长期在同一乡镇工作的常驻干部进行异地交流或岗位交流。通过建立干部交流制度,可以划分“小群体”,消除排外思想,激发工作活力,形成奋发向上、克服困难的良好工作氛围。另一方面,也可以探索乡镇干部与县级干部之间的沟通,激活驻地干部的活力。

3.完善考核体系。保证考核的公平和公正,在基层工作中非常重要。为了制定硬性考核内容,可以采取“村民带乡官”的方式,从村民代表、镇干部、镇领导三个层面加强对驻地干部的考核,从新农村建设、村务与财务、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村级组织建设等重点任务完成情况进行捆绑考核,提高驻地干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另外,也可以采用集中考核的方式,各村将考核材料提交乡镇党委集中考核,避免考核组标准不同或个人感受不同而造成的不公平现象。

4.明确驻地干部的职责。把责任分配到每一个驻村干部身上,让他切实担负起重担,把农村工作“肯抓、敢抓、会抓”。在责任方面,要求驻地干部“指导、监督、协调、帮助”。首先是引导。及时宣传党在农村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有关农业、农村、农民的法律法规,传达上级党委、政府的重大决策和重要会议精神,引导农民转变思想观念,增强发展意识、民主意识和法制意识。二是对村级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各种民主制度实施的民主监督等进行监督和监督。三是协调、了解和掌握农民的生产生活状况和农村的热点难点问题,及时向上级党委和政府反映农民的思想动态和社会状况及民意。协调村级组织关系,加强村级班子的共同努力,找出村里的不稳定因素,协调村干部与群众的关系。第四,帮助。帮助两个村委会进一步明确发展思路,培育农民收入增长点,促进农民收入增长和集体经济发展。

5.建立驻地干部监督制度。乡镇要建立有效的驻村干部监督制度,建立驻村干部监督考核记录,安排专人对驻村干部情况进行监督。要实行常驻干部持证上岗、行踪公开制度,积极接受群众监督。要在农村设立驻地干部办公室,公开驻地干部的职务、去向、电话和照片,便于群众监督。

6.建立常驻工作例会制度。以乡镇为单位,定期(周或月)召开汇报会,由驻村干部汇报联系村的工作和农村工作指导员制度的执行情况,乡镇领导根据汇报情况进行评议和监督。

(三)加强村干部作风建设。

为了使驻村干部真正与驻村干部同呼吸共命运,体现党委和政府以人为本的意图,必须注重时间、方法和实效,改变“驻村无户无心”的现状,转变工作作风。

第一,注意时间。在留村期间,除乡镇中心工作需要和县级重要工作安排外,其余工作日原则上应在村内。要区分平原镇和山地镇、行政村多的镇和行政村少的镇、郊区镇和偏远镇,确定在村停留的实际时间。一个行政村驻有一人以上的,必须每周在该村开展不少于5天的常驻工作;一个人接触多个工作任务重的行政村或县,需要统筹安排留村时间,保证每月留村时间不少于15天。驻村干部在规定时间留村的同时,还应做到“五必到”:即两委、党委会、村民代表等重要会议必须在村内召开,重大突发事件必须在村内发生,重要工作必须安排在乡镇,重要活动必须在村内召开,重要问题必须由村干部解决,确保特殊情况得到及时处理。

第二,讲究方法。一个是“坐在诊所里”。现场办公工作在村内工作日进行,以两个村委会为主体,协助两个村委会为村民解惑解难,宣传政策,接待群众,广泛听取群众意见,为群众提供咨询服务。二是“家访”。村干部要基本保证每周走访农民的数量,基本每年走访联系村的所有农民。通过走访农民,我们可以倾听村民反映的问题,掌握第一手资料,为制定解决方案提供依据。第三是“咨询”。晚上容易召集的时候,会召集村里的两个委员会一起讨论,研究解决群众反映的各种问题,把基层的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第三,注重实效。要通过建立帮扶联户制度和深化民情日记制度,为村民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不断增强驻村工作的实效。帮扶联户方面,一是要明确帮扶对象,以农村党员干部、富户、贫困户为重点;第二,要明确救助义务,将服务群众的相关职责具体化,建立联系户和重点户救助账户,作为工作考核的重要依据。在深化人民感情日记中,要加强监督引导,真正体现“实”字,使之成为驻地干部“进百户、知百情、解百难、助百富、聚百心、行百事”的有效载体,确保人民感情日记制度不流于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