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如何做好土地流转工作的调研报告

发布时间:
内容摘要:从家庭生产到劳动责任制,农民赖以生存的土地发生了质的变化。从靠土地吃饭,土地是家庭的主要收入来源,出去打工叫副业。到现在,几乎所有的劳动者都出去打工了,土地只由家里的老弱病残耕种,甚至被遗弃;年轻人根本不想种地,这部分年轻人占95%左右。经过1-2代中国农民,农民耕作的古老技术“......

在新形势下如何抓好土地流转工作调查报告从家庭生产到劳动责任制,农民赖以生存的土地发生了质的变化。从靠土地吃饭,土地是家庭的主要收入来源,出去打工叫副业。到现在,几乎所有的劳动者都出去打工了,土地只由家里的老弱病残耕种,甚至被遗弃;年轻人根本不想种地,这部分年轻人占95%左右。经过1-2代中国农民,农民耕作的古老技术“活”就有丢失的危险。

新形势下,如何做好土地流转工作,是基层金融工作者应该思考的问题。

一、现状

中国农村生活环境差,特别是贫困山区,80%的农民生活在贫困山区,生产生活条件落后,经济条件更不用说。大多数农民并不富裕,贫困山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1500元左右。农村经济发展仍然面临许多现实困难。改革开放以来,农民从依赖土地转向注重经济收入。如今,农村流动人口约占农村人口的30%。几乎所有18-45岁的年轻人和中年男女都外出打工,而农民工的整个家庭约占农村家庭总数的15%。家里所有的人都是妇女、老人、儿童或生病不能外出工作的人。外出打工虽然给农民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效益,但也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中国是农业大国,土地是国家的根本命脉,是农民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的生产资料。目前贫困山区的年轻人都出去打工挣钱,没有年轻人想做农业生产,根本做不了与农业生产有关的“技术工作”。中国山区还会有1-2代年轻人。到21世纪末,农业生产这一古老而独特的技术“工作”将被山区的年轻一代所取代。那时候山地的命运无法想象,农民的基本生活粮食会出现问题。如果影响到农民农产品的安全供给,就会影响到社会的稳定与和谐。虽然国家现在对农业生产给予了很多优惠政策,比如农业税减免,特产税等。,虽然减轻了一部分农民的负担,增加了一部分农民的收入,但与群众的实际需求相差甚远,这对贫困山区来说是杯水车薪,根本改变不了多少。因为农业生产是一个周期长、见效慢、效益低的弱质产业,所以经常被种在天上,也就是说受气候影响很大。在山区,正常年份一亩地年纯收入在800-1000元之间,还是跟不上10天在外打工的收入,农业生产常年要付出繁重的体力劳动。万一天旱雨涝,连生产投资资金都要损失,更别提一年有多少收入了。所以只要农村有劳动力正常的群体,几乎都是出去打工挣钱的。现在农民外出,有的把土地委托给自己信任的人,有的干脆放弃土地,使得很多土地无法通过正常渠道流转,因为农民有两个恐惧:一个是害怕失去土地经营权,没有生活的“保障线”。出去工作后,他们宁愿放弃土地,也不愿分包出去。另外,农民在防备外出打工不赚钱的情况下,回家可以随时种地,不与其他农民发生争执,不伤害邻居之间的感情;第二,土地转让后,土地一旦出租,并不会得到全部的补偿费。农民之间的土地流转大多是口头协议,很少经过集体经济组织或合同的约定,使得土地流转的权利、责任和利益不够明确,一旦出现纠纷就很难协调。因此,有一个“转,不能转出来;要租,不能租”的现象。山区土地流转滞后的主要原因是山区农村的自然条件制约了土地流转。由于山区地理条件的限制,山区的土地在面积、形状、距离和分布上是不同的。每个家庭至少有4-5块地和7-9块地。分散的土地不能也不利于流转,影响了新农村建设的步伐,阻碍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

二、有效的方法和途径

第一,继续执行中共中央的有关政策。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党的农村政策的基石。既要保持现有的土地承包关系长期不变,又要赋予农民更充分、更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给农民一个“定心丸”,让农民完全控制并自由转让自己的土地。

二是继续加大国家对农村的优惠政策支持力度,继续加大对粮食补贴的支持力度,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

第三,加大政府资本投入,重点突出的原则。集中有限资金改善农村生活环境和生活条件,增加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加大对贫困山区交通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交通不畅是制约农村发展的关键。山区村级集体经济薄弱,修路成本高。一公里路需要21万左右,国家每公里补助11万,村级集体每公里至少要交10万。以平均每村五公里计算,村级集体需要支付50万元修路费,对于一个贫困山区的村级集体经济来说是天文数字,根本负担不起。只有给农民更好的生活环境,改善现有的生活条件,国家才能留住年轻人的心,让他们安心在家种地。

四是加大土地流转宣传力度,积极引导农民积极参与土地流转。目前土地流转最大的障碍是思想认识不统一;一方面,干部思想上存在误区,认为土地流转是农民自己的事,不需要政府和村集体干预;另一方面,流通双方都有各自的顾虑。农民害怕失去土地经营权和生活保障。承包人怕政策不稳,怕农民扯皮。为了保护土地流转双方的利益和合法权益,必须加强《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提高农民守法维权的法律知识和意识。目前,对农民闲置和废弃的土地没有约束力,也没有组织监督。农村组织应停止发放各种惠农补贴,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闲置和废弃土地征收闲置土地费,迫使农民外出时正常流转土地。

第五,建立健全土地流转服务机制,规范土地流转。基层金融机构作为农村土地流转的主管部门,应该肩负起这一责任,从供需双方收集相关信息,建立农村土地流转平台,利用先进的电子工具建立土地流转数据库,为供需双方提供相关信息,使土地流转工作能够顺利进行,逐步走向市场化流转,推动土地规模化经营。

第六,制定土地流转的基本原则。土地流转的基本前提是保证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长期稳定和所有权不变;在此基础上,尊重农民意愿,保障农民利益,因地制宜引导土地流转。一是要坚持“自愿、合法、有偿、公平、公正”的原则,尊重农民意愿,遵守操作规程,保障农民流转权利和农民合法收入;二是在组织方式上必须坚持农民自愿原则,不侵犯农民生产经营自主权,保护农民合法权益;三是坚持“鼓励、支持、引导”的原则,规范土地流转行为,切实保护农民的根本利益;第四,要因地制宜,避免千篇一律。

第七,充分发挥土地规模效应,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产出率。落实“国家支持、政府推动、龙头企业、农民积极参与”的发展机制,大力引导农民土地流转,发展特色农业产业规模化经营。然而,发展土地流转规模经营的关键在于吸引投资。没有企业和大承包商的规模化经营,山区农村土地流转将成为“纸上谈兵”。只有引入企业参与土地开发经营,土地流转才能有序进行,只有发展规模经营,才能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增加农民收入。其次,在保证农民土地所有权不变的前提下,统一规划安排连片土地,将参差不齐的土地整平连片,将原来每户分散的小块田地合并成一块大块田地,便于管理,可以统一组织,外包给一个或多个业务专家经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产出率,增加农民收入。

八是建立健全土地纠纷调解仲裁机构,及时化解各种矛盾,规范土地流转行为。基层财务室要加强与村委会的联系,及时了解各村土地流转情况和动态,利用好浮动田,做好土地流转合同签订、评估、档案管理、纠纷调解等日常指导和管理工作。,及时有效地解决土地出让纠纷,规范双方合同履行,确保土地出让依法、自愿、规范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