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社区区域化党建的思考

发布时间:
内容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街道社区的人群构成、组织类型、就业方式、利益诉求等方面日益多样化。特别是经济社会的全面转型导致单位体制解体,公共事务进入社区,大量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新的社会组织和大量流动党员涌现,削弱了原有党组织体系的控制能力,造成了许多缺口和盲点。在这种情况下,按照......

关于推进社区区域化党建工作的思考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街道社区的人群构成、组织类型、就业方式、利益诉求等方面日益多样化。特别是经济社会的全面转型导致单位体制解体,公共事务进入社区,大量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新的社会组织和大量流动党员涌现,削弱了原有党组织体系的控制能力,造成了许多缺口和盲点。在这种情况下,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巩固原有街道社区党建工作的基础上,如何进一步整合辖区内各种资源,使辖区内不同部门、单位和党组织形成整体合力,不断提高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成为新形势下台北街道社区党建工作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当前社区党建工作存在的问题分析

经过近年来的不断探索和实践,台北街在加强和改进社区党建方面积累了一些良好的经验,有效地促进了和谐社区的建设,赢得了广大居民的支持。但是,也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和问题,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予以考虑和迫切解决。

首先,社区组织的任务和职能需要进一步理顺。目前,许多政府职能部门忽视了社区居委会的“自治”地位,存在“社区是一个篮子,里面什么都装”的突出问题,导致社区别无选择,只能应付各种任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党的工作。如果不认真研究解决这种情况,理清政府职能部门、街道、社区的责、权、利关系,做到“权随责、费随事”,就会导致行政行为安排和取代社区“自治”事务,增加社区工作负担,削弱党在社区的核心地位。

二是社区单位党组织参与社区党建活动的意识有待进一步增强。近年来,虽然中央、省、市区委相继出台了关于加强和改进街道社区党建工作的相关意见,对社区单位党组织参与社区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但仍存在一些社区单位参与社区建设热情不高、积极性不高的问题。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方面是因为这些单位对社区党建工作认识模糊,加上平时与社区接触少,怕参加社区党建活动影响单位效率,导致参加社区共建活动出现“推、动、不推”的现象;另一方面,个别上级部门党组织对如何组织下属基层单位参与社区建设并将其摆到重要位置认识不够,力度不够,导致基层单位认识不足,影响其参与社区建设的主动性。因此,仅仅依靠街道和社区党组织的单方面力量来发挥各自的优势,整合社区资源是远远不够的。要在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氛围中好好思考,深入学习。

第三,社区干部对社区党建的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目前,受传统观念的束缚,一些社区干部的思想认识和工作方法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特别是有一种误解,认为开展社区党建工作是一项静修工作,不如抓住事务性工作的速效,导致他们对社区党建工作重视不够,影响了推进社区党建工作的步伐,造成社区之间的不平衡。同时,还有人认为社区党建工作浮夸、肤浅,不能把全部精力投入到为居民谋利益、办实事上,在群众中造成负面反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党组织在社区工作中核心作用的发挥。

第四,党员教育管理有待进一步加强。随着改革的深入,大量的“单位人”转化为“社会人”,极大地改变了社区党员的数量和构成,增加了数量,使构成复杂化,党员的教育和管理更加困难。同时,加强对在职党员的双重组织管理,也对社区党组织如何动员在职党员自觉接受社区监督、自觉参与社区建设、自觉发挥作用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以保证8小时内外一致。因此,我们更有必要在实践中进一步探索新的途径,确定新的措施,确保党员在社会中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二、推进社区区划党建工作的初步构想

经验表明,为了有效解决社区党建中的上述问题,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的街道社区党建工作,建立以街道党工委为核心、社区党组织为基础、服务群众为重点、辖区内各类单位党组织、党员和居民广泛参与、双向互动、资源共享、条块分割的社区党建工作新的区域化格局是必然趋势。根据这一模式,结合台北街辖区内单位组织的类型属性和党员的隶属关系,可以按照辖区内行政组织、“两新”组织和社区三大类,划分出三个具有综合协调指导作用的区域性党组织。在街道党工委的统一领导下,他们带头组织和指导各类组织的党建工作,即建立街道辖区内区域性党建工作的“1+3”模式:1,即1 3。街道党工委下设行政组织党委、社区综合党委、非公有制企业联合党委三个区域性党组织,明确职责,实现职责分工,齐心协力,共同推进。模式是理顺党组织设置模式,创新体制机制,加强街道党工委对辖区内各类党组织的全面领导,充分发挥党委的大局作用,协调各方作用,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形成区域性党建工作合力,共同开创基层党建工作新局面。

1、实行分类管理,明确内容职责

街道党工委下设三个区域性党组织:行政组织党委、社区综合党委和非公有制企业联合党委。

行政组织党委在街道党工委的领导下,具体负责领导和协调社区内的行政组织,包括街道机关党支部、城管执法中队党支部、街道社区服务中心党支部、各文明单位和街道直属职能部门派出的机构(如派出所、司法所、环卫办、台北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计划生育服务站等)。).围绕社区建设的总体目标和网格化管理的具体要求,整合社区行政资源,进一步明确街道、文明单位和区职能部门派出机构在社区工作中的职责。同时,加强各区职能部门派出机构的综合协调,形成社区建设和管理的合力,有效提高行政效率和综合执法水平。

社区综合党委在街道党工委的领导下,具体负责领导和指导社区党建工作,主要包括社区党组织、相关物业公司、居民协商会等组织。主要职责是协调社区党组织工作,领导社区党组织,整合社区资源,了解社会状况和民意,加强社区自治组织、群众组织和其他社区组织建设,理顺各种组织关系。

非公有制企业联合党委在街道党工委的领导下,具体负责领导、指导和协调街道地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的党建工作,主要包括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的单一党建组织,商业建筑的联合党组织,行业的联合党组织。主要职责是重点领导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新型社会组织开展党的工作,扩大党的组织覆盖面和工作覆盖面;充分利用和整合社区的组织资源、设施资源和各种社会资源,服务街道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新型社会组织,在目标一致、需求一致、利益一致的前提下,形成资源共享机制。

三个地区党委的负责人由街道党工委成员兼任。

2.改善体制机制,理顺内部关系

街道党工委下设的三个地区党委成立后,需要完善内部工作制度和机制,保证其有效运行。

(一)工作制度。建立并逐步完善六大工作体系:

(1)党建联席会议制度。由地区党委牵头,所辖各单位(部门)党组织共同参与,每季度召开一次党建联席会议,协商解决重大地区问题。

(2)党委会议制度。定期召开会议,原则上每月一次。

(3)工作汇报制度。三个地区党委要定期向街道党工委汇报工作。

(4)整体协调体系。充分发挥地区党委在地区工作中的统筹协调作用。

(5)评价体系。建立一套具有针对性、可操作性和关联性的量化评价体系,形成一套完整的评价体系,保证社区党建各项任务的落实。考核体系应覆盖工会、共青团、妇联、民政、环卫、综合执法、计划生育、文化、科技协会等相关职能部门和群众组织的考核,并将他们支持和参与社区党建工作的成效纳入其工作目标考核内容;完善社区党组织和社区党务工作者目标考核体系,引入竞争激励机制。表彰奖励先进社区和单位,调查党组织工作不力的原因,制定措施,确定突破口,迅速改变工作面貌。认真总结社区党建工作的成绩和经验,总结和升华经验,推广应用创新成果。坚持典型指导,紧密结合不同时期、不同阶段党建工作实际,打造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功能突出、群众公认的典型示范群体,形成从点到面创先争优的良好局面,推动社区党建工作深入开展。

(6)党员提案制度。地区党委每年召开一次党员大会。代表大会期间,每个党员代表可以提出提案,闭会期间,三名以上党员可以共同提出提案。各级党组织应当将党员代表或者党员共同提出的合理建议,按照规定的程序记录在案,并及时处理。街道工作委员会将每季度发表意见,提交半年报告,并在年底对优秀提案进行表彰。通过党员提案制度,基层党组织可以顺利收集和反馈社会状况和公众意见,落实党员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及时了解辖区党员和群众的需求,有效解决居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热点和难点问题。

(二)运行机制。建立和完善五大工作机制:

(1)网格管理机制。根据各种组织和人员的分布和地域特点,划分工作网格,街道和社区的专职党群工作者是实现党的工作全覆盖的骨干力量。

(2)双向服务机制。动员社区单位和社区组织开展双向服务,增进和谐。

(3)结对共建机制。推进三类党组织的结对、共建、资源共享。

(4)党群联动机制。有效整合工人、青年、妇女等群众组织资源,实现信息联动、项目联动、服务联动。

(5)资源支撑机制。整合党的资源、行政资源和社会资源,建立资源支撑体系,提供资源保障。

3.强化四项措施,确保工作成效

通过建立街道党建区域格局,着力打造居民党员互助平台、非公有制企业交流平台、区域党员交流平台、党员角色展示平台。为此,应加强四项措施:

1、加强岗位建设。街道要利用社区服务中心,社区要利用“一门”服务站普遍建立党员活动中心,在各社区、企业、商业大楼大力建设党员服务站,完善党员活动场所和学习园地。

2.加强团队建设。结合全市加强专业街道党群工作者建设的机遇,充实街道专职党群工作者的力量,加强社区党支部成员的培训、管理和使用。

3、大力开展活动。充分利用结对共建的传统成果,大力开展以组织共建、组织活动、资源共享为特色的党建活动。

4.实行财务担保。在充分利用现有社区党建资金的基础上,多渠道筹集资金,确保区域党组织的必要资金。